50多年前,他勘测中缅、中蒙边界,是亲手竖立国界标志的唯一东北人。
30多年前,他编制彰武总体规划,确定了彰武现在的道路大格局。
他就是于宝发。
于宝发1935年出生在辽宁彰武吉岗子村,初中毕业考上了西安地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测绘总局。
1960年,接到国家测绘总局的命令,于宝发所在的国家边界队一0一队,从西安出发赴云南接受中国和缅甸两国边界线的联合勘察任务。那一年,于宝发二十三岁,参加工作时间短,划定边界线主要都是技术业务工作,身边有四个翻译,还有一个暗翻译,白天工作结束后,晚上还要用中文、缅文、英文三种文字核对,标图、写边界走向议定书,天天熬到深夜。
1963年,于宝发所在的一O一勘界队再次接到上级命令,开赴新疆参加中蒙勘界工作。根据中蒙两国边界条约,中蒙勘界成立7个勘界队、13个联合勘界组,共负责中蒙4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划分、定向、竖标任务。于宝发被分到第一联合队第二联合组任中方技术副组长。经过大约半年的紧张工作,于宝发和中方工作人员一道,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
1965年,中苏(前苏联)边界新疆地段帕米尔高原地区,中方没有地图资料,经苏方同意,中方可单方进行实地勘察并测绘1:50000大平图。这项任务交给了国家测绘总局地形八队,于宝发被分在三区队。这项任务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全部是在高山、雪山上作业,住的是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沟,喝的是雪水。经过100多天的艰苦工作,于宝发和同志们终于圆满完成了全部测绘任务。
1971年,于宝发所在的单位解散,他辗转回到了家乡彰武县工作,期间,他主抓了修街心公园和修解放河。
1980年,于宝发负责编制了彰武县总体规划,现在彰武县城内的街道名都是他起的,纵的叫路,如清真路、中华路,横的叫街,如建设街、老城街。
1989年,县里决定建一个农贸大厅,于宝发负责这项工作,搞规划,跑材料,起早贪黑,经过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了。
退休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于宝发越是萌发了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的写出来的想法。不为宣扬和炫耀自己,只想重读曾经走过的悠悠岁月,重温经历过的风雨人生。2019年2月17日《于无声处——我的一生》正式发行。
(张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