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为时代放歌——诗人、作家、词作家刘凤楼印象

  

刘凤楼.jpg 

  刘凤楼,这是一个文学作者、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这是一位朴实得和老农民几乎没有两样的作家、诗人。多年前,他曾说,我改不了的,就是农民的本色。为农民写点什么是我的最大理想和快乐。

  刘凤楼,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2012年,被彰武县委、县政府评定为彰武文化名人。现为《彰武诗歌》杂志主编。

  1945年,刘凤楼生于彰武县双庙镇刘福窝堡屯一个农村农民家庭。开始文学创作后,他为自己取得笔名是“沙地”。这个笔名,让他从来不敢忘记“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

  1962年,刘凤楼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10年。因为文笔出色,1972年,调入彰武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转调到彰武县创作办公室任创作员。1976年,在彰武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组组长,主办《彰武文艺》刊物。1982年,任文化馆馆长。1983年初,担任文化局党委书记。1984年12月,调入彰武县委工作,任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直到退休。

  1962年,做教师的刘凤楼开始了写作。那时,教学任务重,他的写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1963年9月30日,刘凤楼的处女作诗歌《秋色无限好》发表在《阜新日报》文化副刊上。50多年过去了,那张报纸已经被岁月濡染得泛黄。“跃上高山台/满眼风光滚滚来/一派秋色无限好/几十里繁华落满怀/落满怀呀/落满怀/古今之感相继来……”诗歌发表后,当时的《阜新日报》副刊部主任、诗人李凤坡撰写评论文章,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

  漫漫长长50年,刘凤楼的创作半径不断“扩张”,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生活速写、小戏、表演唱、快板书、琴书、鼓词、歌词、民间故事等艺术门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辽宁经济日报》《辽宁农民报》《河北经济日报》《教育报》《阜新日报》《秦皇岛日报》和《鸭绿江》《辽宁文艺》《辽宁群众文艺》《芒种》《党建文汇》《共产党员》《新蕾》等报刊。现已发表作品已达300万字,并多次获殊荣。组诗《闹新春》获“辽沈诗会”一等奖,获两届阜新市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太阳石”奖,并获阜新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有的作品被收入《辽宁诗歌大典》《老一辈革命家颂诗大典》《胜利之歌》等大型图书选本。现已出版《褐色的泥土》《乡情依旧》《如歌岁月》《凤楼诗文选》《千里之行》《歌海词潮》《放歌新时代》著作七部。

  1997的春节刚过,刘凤楼带着家人在县城看迎春演出,舞龙队把长长的巨龙舞得活灵活现,舞出了中国龙的气魄。孩子脱口说:“爸爸,你不好写诗吗?咋不写一首呢?”不知不觉,刘凤楼陷入了深思。回家,灵感澎湃如潮涌。半个多小时,这首 《舞长龙》创组完成,发表在1997的2月5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

  2004年8月15日,刘凤楼陪同一位沈阳的朋友到彰武县大四家子乡的千佛山游玩。好景无诗,亏了囊中锦字。刘凤楼在朋友的鼓励下很快写出了三千多字的散文《千佛山揽胜》,后来发表在2005年12月10日的《阜新日报》上。

  刘凤楼说,通过上面的两件事,我深刻认识到,搞创作必须深入生活实际中去,去体验、去感悟,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

  近几年,刘凤楼开始痴迷于歌词创作。问他为什么有了这种转型?他说,新时代给予了我们作家更多的使命,那就是讴歌劳动,讴歌幸福生活,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讴歌为了实现百年梦想的努力和奋斗。相对于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歌曲具有更加朗朗上口、容易传播、激动人心的优势。虽然是一条陌生的道路,我也要坚持走下去。这样,才是不辜负共产党员的称号,不辜负时代的重托。

  宝刀不老。短短几年,刘凤楼先后在《天津歌词》《河北词作家》《辽宁新歌诗》音乐专刊上发表歌词和歌曲作品50余首。其中《走进贫困户》《啊!家乡辽宁》《在我家里》三首歌词已由全国著名作曲家铁源谱曲完成。《知恩图报》《吃亏是福》《看草原》三首词由著名作曲家陈涤非谱曲完成。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著名作曲家王宝文为《采棉花》一词谱曲。新疆著名作曲家刘沙为《阔步走进新时代》谱曲。阜新市著名作曲家齐刚毅为《好字谣》《村支书》《提起他来谁不夸》三首词作谱曲。彰武县音协主席李萍、地域音乐研究会副秘书长赵冠华、彰武县电视台资深主持人王彥及田百灵、徐家安等曲作者也为他的20余首歌词谱曲。

  这些歌词变成歌曲后,分别由辽宁省歌舞团副团长李东海,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全运会会歌演唱者刘楠楠,沈阳歌手王玉景,河北歌手张传秀,京剧票友艾晓杰、于千、高岩、徐银平和彰武县歌手罗月含、徐丹、李红梅、代纯民、王艳杰、代壮、王亮、任鸿鹄、刘铸、王彥、田百灵等演唱和传播。《老家啊!老家》由李萍作曲、罗月含演唱,也由上海雨陌文化推广传媒公司全国发行。歌曲集《放歌新时代》则是由著名词作家邬大为作序。

  提到邬大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定很熟悉。1973年,他和魏宝贵共同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了主题歌《红星歌》。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精神寄托,是名副其实的“红歌”。

  做为县委干部,刘凤楼公事繁杂,可却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多年坚持业余创作,成为彰武当地诗词方面的领军人物。因为心系农村和农民,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更是他的特长。这些作品颇有风采,又接地气。这就是他不忘初心,扎根乡土的必然结果。

  70多年的社会变革让彰武县日新月异,刘凤楼在心灵上一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于是,歌如潮涌。比如《乡村新潮动心弦》:“喜讯没腿跑得欢/新闻媒体炒冒烟/庄户姐妹考入清华北大/说什么也不举办升学宴/爸妈用手机参加朋友圈/启动微信与闺女来聊天/农家小伙去国外考察参观/背起行囊要赶第一航班/如今乡间喜讯接连不断/一个挨一个动人心弦/。好事没嘴传得远/新闻展翅飞满天/张二叔开回宝马进农家院/楼下专修的车库最壮观/李大伯组建一个旅游团/带领乡亲去饱览大好河山/文化室里进行火爆排演/你争我夺都想上春晚/今朝乡间神奇变幻莫测/一家接一家日子越过越甜”。

  刘凤楼能写出这样的歌,说明对时代的深刻认知,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奏出了时代的好风尚。

  地是人开出来的,粮是汗水浇出来的。崭新的乡村是农民亲手用心血和智慧建造出来的。今天,当你走进乡村,荷花池、游乐园、读书室、文化廊、大棚、生态果园……目不暇接。因此,发现他们,尊敬他们,讴歌他们成了当代歌者使命。于是,刘凤楼有了这曲《淡泊名利品自高》:“累活一肩挑/报酬不计较/好事没少做/荣誉不思考/说你缺心眼/说你土老冒/你只微微笑一笑/当作没听着/争出风头没你份/心安理得数你好/人生在世几十载/淡泊名利品自高/。苦难全承包/半步不后捎/帮人无其数/从来不言表/说你缺心眼/说你土老冒/你只微微笑一笑/当作没听着/与世无争度光阴/二两烧酒解疲劳/功名利禄看得透/心情舒畅乐逍遥。”这是一首品德赞美诗,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对名利的态度,热情讴歌了他无私的奉献、高尚的情操。         

  村风是一个村子的精神、文化、传承,也是它的村魂。敬老爱幼之风、尊师重教之风、诗书传家之风、仁爱处世之风、信义面世之风……刘凤楼用真话真爱歌唱着农村新风。比如这首《走进贫困户》:“走进贫困户/同吃又同住/我把他家当自家/老人当父母/摸透咋受贫/弄清咋帮扶/对症下药除病根/动脑开新路/啊,爱心化作回天力/真情送去开山斧/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发家致富绘蓝图。走进贫困户/同甘又共苦/我把他家当自家/兄弟当手足/扶贫要扶心/帮富要指路/呕心沥血出良策/选准好项目/啊,荒山栽下摇钱树/秃岭变成百宝库/小康路上一起阔步走/你享富裕我幸福。”这是一首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步伐而创作的新歌,以扶贫队员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他的行为和心态。从词中看,这是一位思想作风正派、工作作风踏实、生活作风亲切的好干部。他与扶贫对象“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把“老人当父母”把“兄弟当手足”,而更重要的是他把“他家当自家”,从而“摸透咋受贫”,“弄清咋帮扶”,做到“对症下药除病根”“扶贫要扶心”“帮富要引路”,从而“呕心沥血出良策”达到“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小康路上一起阔步走”的目的。这首词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信心跃然纸上。(何宝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