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511143320.jpg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联军队进驻彰武。9月末,中共辽西地委在锦州委派曾在阜新煤矿当过“特殊工人”的韩玉玺为彰武代理县长,兼任县支队支队长、政委,负责收复彰武。他是抗战胜利后中共派往彰武县的第一名党员干部、首任县长。

  10月10日,韩玉玺率领辽西八路军22旅64团4连百余名战士收复彰武,随即成立彰武县民主政府,并将彰武县城内“维持会”的警察队200人改编为县支队。

  10月15日,被收编的伪军警人员叛逃,在黑坨子、火石岭子一带勾结反动地主、土匪,纠集2000人,谋划围攻彰武县城。韩玉玺审时度势,于10月18日率领县政府人员与县支队战士百余人,主动撤离彰武县城。第二天晨6时,马书丹、杨绍周、范成祥等所率的反动武装占据彰武县城。

  11月13日,中共阜新工委书记吕明仁与西满军区30旅副旅长张甦亲率66团、68团攻打彰武。队伍由新立屯坐火车开至柳河桥北下车,将县城围住,午夜打响,激战10小时,击溃反动武装。14日上午再度收复彰武。

  围歼彰武城内反动武装的同时,吕明仁命30旅66团开赴火石岭子,消灭盘踞在火石岭子的王东初等残匪。66团由团长赵文隆和阜新专员公署专员宋广常率领,在五峰车站下火车后,奔赴火石岭子。分兵包围了原伪满县长王恕的大院。14日9时开始进攻,经3小时激战,俘敌40多名,匪首王丹忱、王东初等溃逃。

  重新收复彰武时,新任的彰武县县长罗光远也同机关工作人员随30旅来到彰武县城,在部队协助下,维持治安,查封仓库,接管机关,使全城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很快恢复了正常。

  不久,罗光远调回工委,由高辑武任彰武县县长,毕凯任副县长。11月下旬,组建中共彰武县委。12月上旬,中共阜新地委(此时阜新工委改为阜新地委,亦称热辽边六地委)派边亭任中共彰武县委书记,并组建了彰武县大队,由县长高辑武兼县大队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县大队辖3个中队、1个骑兵排,共200余人。12月中旬,中共辽西省委组成工作团,张昌等32名工作人员到彰武工作。这期间进行剿匪和建立基层政权等工作。至12月末,在彰武镇、赏屯、阿莫、冯家、柳南、哈尔套、双庙、五峰等地建立起区委和区人民政府。1946年1月上旬,县委书记边亭、县长高辑武调回地委,由刘异云任中共彰武县委书记,张昌任彰武县县长。

  由于形势的变化,为了建设阜北根据地,根据中共阜新地委的部署,彰武县党政机关于1946年1月11日离开县城转移到哈尔套,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

  韩玉玺是山东省莱芜县吐丝口镇人,生于1918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于济南高级农业中学,是个品尝兼优学生。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他立志抗日救国。1937年11月,韩玉玺在吐丝口镇由刘子正、鹿省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为正式党员。1937年12月24日济南失陷,韩玉玺离开济南,回到家乡投入抗日行列。1938年组织上选送他到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泰山时报》社工作。1941年调到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总社任发行股长。1942年在鲁南反扫荡中被捕。他机智沉着,始终没暴露身份。1943年由徐州特殊工人辅导班转送到阜新炭矿五龙四坑充当“采掘夫”。他在五龙四坑时,团结难友,扩大宣传,教育大家坚持斗争,寻找机会逃出虎口。同时还巧妙地同炭矿把头展开怠工斗争。在那艰难、残酷的岁月里,他与难友同生死、共患难,为开展阜新炭矿的革命斗争,做出了贡献。1943年8月,韩玉玺利用黑夜下雨的机会,会同吴文军、王新同三人逃离阜新。为了寻找党的组织,风餐露宿,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3天的化装潜行,终于在河北省迁安县找到革命队伍。回到革命队伍后,他曾先后担任冀热辽边区凌青绥联合县财粮科科长和交通站站长、十六军分区运输站站长等职。(刘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