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巧女”——辽宁省民间(剪纸)艺人李君

  

微信图片_20210524073514.jpg


  李君,1968年生人,父母都是农民。李君一直生活在农村,貌如其名,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其剪纸艺术作品却着实让人惊叹。2009年4月,彰武民间剪纸被列入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君被确定为第五代传承人。

  在彰武县两家子镇左家村,有这样一个人,她一直过着那种“上炕剪子,下炕锄镰”的原生态生活,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却压抑不住她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棵白菜、一只蝴蝶、一群小鸡,这些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在李君的眼中却是美、也是趣,更在她剪刀之下神形毕肖。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象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表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彰武民间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剪纸一脉相承的艺术特质。其表现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融入乡土民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艺术形态和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也抒发了民间百姓的文化情感。

  李君不愿意提起小时候的事儿。她说,当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年有病,当时家里生活特别困难,我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家庭太困难,父母思想陈旧,决定供男孩念书不供女孩念书。我7岁时一次意外腰受了重伤,更是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没念书所以有更多时间玩,当时就是用剪刀在废纸上瞎剪,后来就是看着院子里的家禽剪,越剪越像,越剪越有瘾。我10岁母亲就去世了,弟弟才5岁,那时我每天做饭看家,自己学会了拼音,还会用字典查字,断断续续地学了点字。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地上用树枝画、用剪刀剪。因为那时没有笔纸,用剪子剪的都是过年捡到的糖纸,还有哥哥上学用的仅有的一点废纸。母亲过世后,父亲不在家,就剩下我和弟弟妹妹在家。有一天晚上大半夜大南风把家炕上的窗户吹掉了,我醒了就喊醒小弟小妹3人试着把风吹掉的窗户安上,结果风大安也安不上堵也堵不住,就这样睁着眼睛捱过了一宿。现在我还是怕大南风,一刮起大南风,我就毛骨悚然....

  李君沉思一会儿接着说,我7岁最有意义的一天,一个亲戚来我家,说乡里有一个和我是同族的老太太,论辈分我还给她叫姑姑呢,老太太叫李明玉,喜欢剪纸,亲属说让我有时间和老人学学去。有一天亲戚带着我去了老人的家,一进老人的小屋,满墙粘贴的都是花花绿绿的剪纸,当时我看呆了。老人见我非常亲切,我问五颜六色的剪纸是怎么做的,老人当场教我怎样作粘画,当时老人毫无保留地做给我看讲给我听。从那时起我又学会了粘画,从此就更加痴迷。以后的创作中,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我又融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想。

  

微信图片_20210524073539.jpg


  谈起李明玉老师,她总是喋喋不休,喜形于色。彰武县的民间剪纸艺术,受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以及地域和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李明玉(甘李氏)(已故)、杜孙氏、黄姚氏(已故)、王宝树等一代最为典型的民间剪纸艺人正处在清朝末年,那时,青年妇女多以心灵手巧为荣,未出嫁前谁家姑娘针线活精巧便被世人崇尚、羡慕,大多十二三岁时都会剪窗花,每人都有针线笸箩,里面装有各种花样子、精美的活计成品。

  李明玉1901年出生,自幼受母亲的影响酷爱民间剪纸,一生中剪纸作品数以万计,她的居住环境就是剪纸的艺术殿堂,她的剪刀下,人、动物、花鸟、鱼虫,无所不有,尤为生动的如小猫、小狗、山羊、耕牛、雄鸡、梅花鹿等选型各异,栩栩如生。她剪下的蝴蝶姿态万千,这些作品汇集在一起,造成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其风格独特,先在各种纸上画出各种图案,然后再剪。其图案构思离奇,如传说中或神话中的人物,有的似人非人,有的似动物又非动物,似是而非,且色彩艳丽。中华民族任何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在一片彩纸中做文章,而李明玉却是剪贴画相结合,以剪为主,贴画多层次重彩组合,并利用废旧包装纸进行剪贴,使她的剪纸作品色彩斑斓,妙趣横生,是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另类,经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鉴定,其风格在全国少有,其构思精巧,粗中有细,栩栩如生,是剪纸艺术的一个奇迹。

  李君7岁从师李明玉,40多年始终坚持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为彩色剪纸,图案色彩斑斓,创作时,首先根据剪纸主题和色彩需要,从包装纸中选取适当的材料进行构图设计,剪裁后将各个部分拼贴在一起,最后用毛笔局部绘染。构思新颖,内容极富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君的剪纸艺术,不仅保留了剪纸创作之初态,且汇聚剪纸艺术精华。其创作手法灵活多变、表现形象生动自然,为当代民间剪纸艺术增光添色。其表现主题既有鸡犬禽鸟家畜类,又有仙鹤之类祥瑞动物;既有天真活泼的童子,又有善目慈眉的老者;既有欢喜热闹之景,又有采莲锄草之劳作场面。所剪内容无不源于生活物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熊猫图,两只憨态熊猫相向坐于绿竹之下,瞠目仰望枝头雀跃小鸟。情景轻松活跃,熊猫抬头仰望之动势及目不转睛之神情,皆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李君作品虽然取材于生活,然而又通过提炼、抽象、夸张、变形、整合等艺术手法处理,展现生活中最经典与精彩之面。不仅如此,在李君剪纸艺术作品中,仍可窥见剪纸创作中把三维世界简化于二维平面内的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此类剪贴画剪纸作品,在有限平面空间内,综合多种工艺手法,更是层次丰富、布局紧凑。通常李君采取将主体形象置于画面大部空间之法,再围绕主体图案四周或布以团花锦簇,或蝶鸟萦绕,或枝叶层叠交错,加之色彩鲜亮而多样,画面总有内容充实、层次丰富之感。在整体构图上,无论主体图案是置于画面一端或是画面中间,尽量保持画面整体为四边形或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并在稳定构图内,产生层次和色彩变化。这类剪贴画剪纸表现元素虽多、色彩虽艳,而画面却不乱。

  出去走走学学,是李君的一个梦想。她听说江苏、陕西剪纸全国有名。为了博采众长,取他山之石,李君攒下钱去千里迢迢之外学习。果不其然,到这两个地方一去,她眼前一亮。江苏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季花卉见长。陕西剪纸有“活化石”之称。陕西富平剪纸剪纹流利,明暗适调,造型古拙、风格粗犷、寓意明朗、形式多样,包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行,她长了很多见识,学到很多知识。在平常,她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种博览会、展览会以及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作品巡展。在家乡,她也是忙个不停。她不顾劳顿,每天组织身边姐妹一起创作,还多次被邀请到彰武职业中专、县城的几所小学和社区授课。2016年11月14日,在左家村举办了彰武县民间剪纸传承人培训班,彰武民间剪纸项目传承人、农民、教师和机关干部参加了培训。

  多年来,李君形成了与南派迥然不同,在北派独树一帜的奇特艺术风格。累计创作剪纸作品10000余幅,形成了反应不同时期的《欢乐农家》、《美人鱼》、《熊猫》和《春华秋实》四个代表作品。其中作品《美人鱼》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术大赛中获奖,被文化部授予“中华巧女”的荣誉称号。《大团圆》在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春》在辽宁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中获得铜奖。《春华秋实》编入陕西“中国梦.情之乡土”《中国农民画、剪纸艺术大赛优秀作品集》,《欢乐农家》等作品被收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宋春雨等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美术·手工》。

  1999年10月辽宁省文化厅授予李君“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称号,2006年辽宁省文化厅授予辽宁省民间(剪纸)艺人称号,2016年3月参加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学习。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阜新日报、阜新广播电视台以及彰武媒体都多次报道过李君的事迹。李君常说,这些年来剪纸伴我走过风风雨雨,每张剪纸都记载了我艺术成长的过程。这些年我每天都是在忙,就是忙我自己的爱好。多年如一日,每天晚上都要重复做一件事,他(李君丈夫)和孩子都睡觉了,我就把剪好的剪纸都摆满,高低不平的满炕剪纸,每当这时我特别兴奋,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血汗沁透手中剪,作品纷纷来表现,月照满屋独自赏,激情碰撞忙中闲”。

  有一词叫“天赋”,李君 7 岁拿起剪刀,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教育,有感于生活的原始创作冲动,以心灵去感悟生活,又以心灵去创作,即是民间剪纸艺术的根本创作状态;另有一词叫“执着”,四十余载李君在自娱自乐中不断地剪、贴、画,为家乡,为社会,为中华民族艺术传承,从不间断、锲而不舍的追求着。(张海东)

 

微信图片_20210524073554.jpg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