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地区在远古时候有古生物活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青铜时代出现了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宋、辽、金、元、明、清(后金时期)在彰武地区留下诸多古代城址和墓葬,证明当时彰武地区城池数量可观,人类活动繁盛。在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屯兵广宁,与蒙古诸部以及女真族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战争,彰武地区城池被毁,人口他迁,变成了“束鲁荒”(满汉复合语,荒芜的闲散空地)。
清顺治四年,朝廷派乌合日艾等官员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来32户牧民,加上彰武东北部当时属科尔沁左翼前旗的阿尔乡、章古台、四合城、大四家子、后新秋等乡镇的蒙古族居民,就算这里的早期居民了。
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试垦,特别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朝廷招募人丁垦荒以后,关内汉族垦民接踵而至,这里重新开始了蒙汉满杂居的民族融合。
因此,彰武的地名有汉语地名,有蒙古语音译的地名,有蒙汉混搭的地名,不一而足。
1、柳条边、彰武县和彰武镇
清初,对东北封禁,设立土堤边墙,上植柳条,称柳条边。据《柳边经略》记载:柳条边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一员,披甲十名。全长1900余里,由盛京将军管辖。在整个柳条边沿线上每隔一段距离开一座门,称为边门,供出入柳条边之用。每座边门都建门楼,门楼中间是过边的门洞,两边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厅签发的印票(通行证),其上写明持票人姓名、年龄、相貌、脸色,验证核准后方可进出。并且要从指定的边门出入,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阜新境内有边门3座,由东向西为彰武台(本文“台”字全部读tǎi)边门、白土厂边门、清河边门。彰武台边门大部分时间属盛京将军兵部开原城守卫辖界,部分时段归广宁城守尉管辖。顺治十一年(1654),彰武台边门设笔贴式(文书)一员,满洲防御(苏喇章京)一员,领催(财会)一员,满汉八旗兵丁39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除原有铁甲16副外,又添鸟枪10杆。这个配置,比柳条边其他边门的标配高出很多,因为这里紧邻蒙古地界。
彰武台边门原来叫杨柽木门、养息牧门。蒙古语“杨柽木”是红柳,长遍红柳的河流,现在叫柳河。柳河是辽河西侧支流,彰武第一大水系,以柳河做边门的名称“杨柽木门”顺理成章。只是后来起了变故。1643年,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登基成为清朝第三位皇帝,后称清世祖。他的母亲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是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就是说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外甥当了皇帝,科尔沁十旗王爷展示了大手笔,献给朝廷五千头牛、一万只羊,就近安置,把这些牲畜放在柳条边外养息放牧,“顺治二年(1645)议准在养息牧地方设牛群十、羊群六”(《奉天通志》),这里便成了皇家牧场,后名养息牧场,那么左近的河流也就沾光成了“养息牧河”。这样,和皇家没有什么关系的“杨柽木门”也就结束了它的使命,边门名称由“养息牧门”所代替。
养息牧河,也叫章古台(tǎi)河。章古台是蒙语音译,从发音相近的角度看,有两个说法一是“章古台(tǎi)”,苍耳,长苍耳的地方;二是“章古塔拉”,水草丰美的地方。章古台这个地名来源于此。养息牧河源于章古台镇邰家村大一间房屯,在60公里的流长中广纳东西两侧支流,流到东六家子和柳条边相遇。
从章古台发源的河流,自然就叫章古台河了。彰武台边门除了衙门外,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门街长3公里左右,两侧店铺和住户900左右,人口超过3000。1898年发大水,河流改道,把门街冲成两半,一半归了新民,一半归了彰武,当地居民还有的迁往东六家子其他村落甚至更远的二道河子定居。现在,彰武东六家子镇与新民于家镇交界的河上,仍有小桥“彰武台门”桥,桥南的村子叫“彰武台(tǎi)门”村(当地人称“台(tǎier)门村”),而桥北彰武一侧则是“养息牧门”屯(当地人称“门脸屯”),当初都是门街的居民。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1902年7月19日)吏部议复,在养息牧场地区设县,隶属新民府,以边门名之,彰武县诞生了。县衙设于横道子。在哈尔套通往新民府的官道上,有“东西大道,车辆往东省载运粮货,由此经过,故名横道子”。横道子仅几户人家居住,其中的施家店,应该是一个驿站(据施家店后人介绍,他们是旗人,往来客商住店打尖很多都是免费的,应该是由朝廷拨发经费的)。彰武县第一任知县周士藻(字寿臣)向施家店租赁了十几间房子,衙门正式开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彰武县县城和县衙门在横道子开工建设。县城围墙是用墙板夯成的土墙,“南北宽二百四十弓(1弓=1.67米,400米),东西长约四百八十弓(800米)。辟正门四,城中留十字大街,道宽三丈六尺(12米)”。县衙门坐北朝南,5层院落48间房舍。县衙门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另设监狱、儒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清丈局、警务局、劝学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统计处。宣统元年(1909年)又增设巡警教练所、捐物处、戒烟所。宣统二年(1910年)又设邮务局。彰武县城就在横道子上面诞生了,1935年称彰武街(gāi),1946年改称彰武镇,1947年叫城关区,1955年拆除城墙,1956年恢复为彰武镇。
2、从窝堡说起
窝堡(pù),地窝堡,半地穴式的房子,保暖性好,适合寒冷地区、寒冷季节居住。它比“地窨子”高,采光性能更好,比“窝棚”牢固,保暖性能更好。清嘉庆年,在各级官吏的默许下,出关到养息牧场垦荒者日渐增多,嘉庆九年(1804年)就查出私垦草地达24万多亩,而且垦荒“屡禁不止”,朝廷不得不出租试垦。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京将军依克唐阿请奏在养息牧场招垦,得到朝廷允准。各地垦民闻风踵至,13年之内村屯总数由84个增加到629个。为了解决住的问题,修筑方便,保暖防风抗雨雪的地窝堡,受到垦民的一致宠爱。谁先到的,立个窝堡圈块地,方圆几里就归自己了!有以官职或职业命名的窝堡:道台窝堡,王监督窝堡,马委员窝堡,刘团长窝堡,二老爷窝堡,老道窝堡,王把头窝堡,何把式窝堡、四喇嘛窝堡。有以名字命名的窝堡:周明礼窝堡,周恩吉窝堡,陈老闷窝堡、王澍窝堡、张德窝堡,刘福窝堡、来虎窝堡(来福窝堡演变而成)。有以姓氏命名的窝堡(这种命名方法非常普遍,数量更多):张家窝堡、赵家窝堡、齐户窝堡(齐胡二姓居住的“齐胡窝堡”演变而来)。有以地理特点和位置命名的窝堡:元宝窝堡,三块石窝堡,陈岗窝堡、头等窝堡,稻地窝堡,学堂(学田)窝堡,小南窝堡。
还有些窝堡以特殊称呼命名:同样是张姓窝堡形成的村落,建在山岗上叫张家梁,建在山沟里叫张家沟,建在洼地叫张家洼子,建有围墙又叫张家围子。这些窝堡,是形成村落的点,由点到面,村落形成了,就沿用了这个名称。现在移风易俗,除了非常必要,一律简化了“窝堡”二字,所以“姓氏+家”(张家、王家、李家、赵家)的村屯名称相当多。全县除了阿尔乡镇没有窝堡之外,其他23个乡镇分布着296个窝堡(不包括特殊称呼命名的),每一个窝堡形成一个村落(这还不算以其他方式命名的村落),可以想见当年浩浩荡荡的垦荒热潮。这些当年的窝堡,哈尔套、平安、丰田、双庙一带,绕阳河以东,柳河以西范围,多是清嘉庆年间形成的村落;而两家子、西六、东六、苇子沟、二道河子一带,和边里(新民)相邻的地区,多是光绪年形成的村落。
3、以数量做村屯名称
以形成村落时的户数命名:从“一家子”、“ 两家子”、“三家子”直到“八家子”,有“十家子”、“十四家子”,而没有“九家子”,大概是怕与“酒家”谐音吧!四合屯(形成村落时有居民4户)、四堡子、三合屯。以其他数量命名的村屯:四间房、九间房、大一间房;一棵树、二道河子、二道房身、三道沟、三义井、四台子、五块石、六大门、六股道、七方地、八天地、八大股子、前七十六、后七十六。
4、以景物命名的村屯
以自然景物命名的村屯:黑坨子、鸡冠山、黄花山、双山子、双坨子、火石岭子、水泉、北甸子、白山土、大山湾、泡子沿、长沟沿、西大坝、碱甸子。
以动植物命名的村屯:苇子沟、蘑菇沟、茴菜沟、杏山、菜园子、梨树沟、哈拉海沟(沟内长满了可做饲料的哈拉海菜)、蛤蟆屯、老虎坨子(坨子上发现虎踪)、塔柳(村内柳树茂密且附近有塔)。
以其他景物命名的村屯:石头窖、四方城、大庙、双庙、古井子、后房身、马帐房、马架子、土城子。
以物件命名的村屯:红罗山,因清末形成村落时在村西岗发现红蛇而名“红龙山”,演化为红罗山;地碾子,1900年形成村落时以岗上有石碾子得名;柳官屯,清宣统年形成村落时,居民中有以编织“柳罐斗”为生计的,谐音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