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多低山丘陵,山峰孤立,岩体外露,水土流失严重。彰武县闹德海水库以下两岸为平原洼地,由于柳河上游(库伦旗)来沙量大,河床不断淤高展宽,特别是1942年闹德海水库建成以来,淤积部位由新民河段上移至彰武河段。1940年~1983年淤高3米~4米,年平均淤高为0.038米~0.093米。1963年~1973年河床展宽240米~570米,塌岸变成平地,威胁村屯。彰武镇附近河床已高出彰武县城街1米,有11处险段,危及县城和附近村屯,并有在彰武镇南漫溢改道的趋势,加重两岸农田的涝碱威胁。

  闹德海水库建成后,虽然防洪能力增强,但是标准低,且多有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治理柳河,有效利用柳河水利资源,1956年设立辽宁省闹德海水库管理处;1965年、1970年和1976年三次对闹德海水库加固改建,总共投资198.8万元,使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现在闹德海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滞沙、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和溢洪坝组成,大坝结构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44.5米,坝长167米,溢流段长度62米。水库总库容2.7亿立方米,百年设计水位189.56米,相应库容1.368亿立方米,泄洪流量2922立方米/秒;千年校核水位193.11米,相应库容2.227亿立方米,泄洪流量4673立方米/秒。水库大坝是个空心的,从大坝侧门进入大坝腹腔,走过一百五十多个台阶才能到达大坝腹中,再往前走82个台阶可以听到脚下水声。走进这里,如入仙人洞府,高深莫测。闹德海水库目前是辽宁省水利厅直属的七座大型水库之一,是柳河上游唯一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闹德海水库在1942年~1970年期间,其运用方式为无闸门控制自由流淌式运用,主要利用5个底孔及溢流坝进行防洪、滞沙。1971年后,由于水库改建安装了5个底孔闸门,其运用改为“蓄清排浑,空库迎洪”的方式,6月至9月汛期为空库迎洪度汛,其余月份为关闸蓄水及供水。这一改建,使该水库每年可向下游盘锦、台安等地提供稻田灌溉用水约7000万立方米。

  1963年发大水,上游入库洪峰为8630立方米/秒,经过水库调节,出库泄量下降到2470立方米/秒,减轻了下游灾害,保证了下游县城、铁路、公路及输油管路、大桥, 几十万人口和近百万亩农田的安全。

  1983年,国务院将闹德海水库以下柳河流域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进行重点治理。涉及阜新市7个乡镇,面积为1255.07平方公里,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034.78平方公里,1983年以前初步治理229.25平方公里。经过全流域广大干部群众10年的艰苦奋斗,到1993年,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01平方公里,治理保存面积565平方公里,保存率为80.6%。在治理面积中,造水土保持林24600公顷,修农业梯田19200公顷,种牧草12200公顷,牧场改良11500公顷,建果园1000公顷,河道治理60.6公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通过退耕还林,同时加大造林力度,小流域治理又取得新的成效。

  柳河如今还成为阜新市市区的重要水源。1995年9月25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辽宁省“八五”重点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市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闹德海水源工程,经过一年的试运转,通过了验收,宣告正式竣工。闹德海水源工程于1991年8月21日开工建设,1994年9月29日通水,历经3年,通水管路全长92公里,纵横两县一区16个乡镇,跨过大小25条河流、近百条冲沟,穿越铁路和公路,总投资(含市区管网改造一期工程)超过2.4亿元。每年可向市区供水1300多万立方米。为了确保阜新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近两年,闹德海水库又进行了除险加固。

  如今,柳河闹德海水库已经成为阜新市的八大美景之一,到闹德海水库观光旅游的人们络绎不绝。水库大坝东有凌架于峡谷两岸的空中索道。走上索道,颤颤悠悠,如在云雾之中,不由使人想起“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如果正值大坝中孔放水,两股清泉从坝中涌出,数十米飞珠溅玉,在阳光映照下成为两道美丽的彩虹。登上大坝,往西看,水库里碧波万顷,雪白的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盈地盘旋;往东瞧,烟波浩淼,雾岚沉沉,柳河就像一条黄色的缎带,穿过青幽深邃的峡谷,飘向远方。

  柳河两岸,现在已是林网交错,层林叠翠,绿草如茵,畜旺粮丰。闹德海水库南、柳河西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溪畔柳树成林,绿草如茵。每到夏秋之际,沟里的草地上就会长出一棵棵白色的、紫色的小蘑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沟北坡有几十户人家,村西有一片梨树园子,几里外都可以闻到香水梨的甜香味。这地方叫蘑菇沟,隶属于彰武县满堂红镇。蘑菇沟经过小流域治理,已经改造成稻田。金秋时节,秋风飒飒,稻田荡起一片金辉。

  闹德海水库所在的满堂红镇有6个行政村,全镇耕地面积99049亩,林地面积14.3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烤烟等。粮食总产量2404多万公斤。有54条农田防护林带,纵横交错,形成了451个网眼,实现了大地林网化,成为保田固沙的天然屏障。为切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满堂红镇于2002年在十家子村规划建成了由60户村民组成的奶牛养殖小区,平均每户养奶牛达到10头。满堂红镇引进的2万头奶牛养殖项目的辉武乳业,已完成现代化奶牛养殖场4座,饲养奶牛达到了13000多头。该项目的引入也极大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全镇近千名农民已成为奶业工人,人均年收入达1.2 万元。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发展较快,2016年每天生产无抗奶8.5吨,年产值837万元;全镇生猪存栏均在3.5万头,肉食羊存栏2.5万只,肉蛋鸡9万只。满堂红镇还大力发展烤烟,全镇烤烟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00亩已达到3377亩,覆盖5个行政村。一些农民搬进了新建的住宅楼,很多农民还购买了小汽车。

  柳河两岸人民治理柳河、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来源:《彰武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