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雅
侯贵:1951年出生,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人,刘家村志愿服务小队志愿者。22年来,侯贵矢志不渝,植绿治沙,在2400余亩的沙地上种下了20多万株树木,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了一座抗击风沙的绿色长城。先后获得“阜新好人”“阜新市道德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设立于2005年,是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领域设立的重要奖项,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每两年评选一届。
去年秋天的时候,侯贵在林子周围埋下了百余根木杆。今年春节刚过,侯贵就急着上工,他现在的任务就是用长木条把埋下的这些木杆连接起来,当作阻拦牛羊入侵的围栏,否则等春天树枝吐绿的时候,这些刚栽下的树就会被牛羊毁掉。树没了,风沙就会再来,因为树林另一边就是科尔沁沙地。
侯贵是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人,48年党龄,从50岁开始,用22年种下20多万棵树,他说这些树就是他的孩子,也是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孕育 向下生根 向上发芽
2月9日一大早,侯贵和老伴儿李树媛开始忙活起来。简单吃过早饭之后,侯贵走到西屋的监控屏幕前,观察林地周围情况。“这台监控电视是为了监视林地情况专门安装的,谁在砍树,谁家牛羊在祸害林子,我在家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侯贵说。
确定林地无异常情况后,侯贵穿上大头鞋,戴上棉帽子、手套,肩膀挎着两匝铁丝,背起装有铁锯、铁钳等工具的布包走出家门,他要走山路,这样发现围栏哪里有破损就可以及时修补了。而老伴儿李树媛则驾驶三轮车,前往育林地,老两口要在那里集合。
以前,刘家村每年至少要遭受三次风沙侵袭,风沙来的时候,遮天蔽日,连自己的家门都找不到,而庄稼更是折的折、断的断,几乎颗粒无收。风沙肆虐的程度,用侯贵的话来讲就是“整个村子要被吹跑了”。
侯贵与这片林地结缘始于2001年,当时,国家鼓励全民参与植树治沙。
“哪怕力量小,也得把植树固沙的担子挑起来。”身为彰武人的侯贵觉得这事自己义不容辞,决定加入到全民植树治沙的行列中。
可想法马上就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你50多岁,年轻人都不敢鼓捣的东西,你能行吗?”“种树本来就不能保证成活率,更何况咱这沙子地。”
一盆盆的凉水从头顶浇下,没入侯贵脚下的沙土地里。侯贵的倔劲上来了,不但没有犹豫,反而更坚定了,他暗下决心,“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必须干,而且要干得漂亮!”
侯贵与国营四合城林场签订了三年造林试验协议,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准备和黄沙“大战一番”。消息一出,倔老头侯贵成了村里的名人,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有点儿傻,侯贵不在乎大家的议论,他心里很清楚,不靠点儿疯劲、傻劲,恐怕制服不了科尔沁的风沙。
说干就干,侯贵一刻没有停歇,马上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由于资金有限,他把一切从简作为造林原则,“买现成的树苗成本高,自己扦插育苗经济又实惠。”县里每年都开展植树活动,扦插育苗几乎是每个彰武人的必备技能。
扦插育苗大致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在3月份时,从树上割下一年生的枝条,修剪成12厘米长的小段,放到土池里保湿备用。进入4月份,土地冻层开始融化时,就要抓紧翻地合拢,最后把枝条种到地里,气温升高后,枝条便向下生根,向上发芽。
那段时间,为了寻找适合扦插的杨树枝条,侯贵拿着镰刀转遍了村里的山头。“春天栽种下去的枝条,秋天就能长到1.5米高。”侯贵说,长到这么大的苗木就能进山移栽了。
2001年秋天,侯贵背着育好的杨树苗和工具进山,栽种了第一批树苗。结果树苗在沙丘地上立不住根,遇到大风天,就被连根拔起,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不到一半。
“有的地方得种三四回才能扎下根,一双胶鞋穿不到10天就得换新的,后来我索性光着脚干活。新栽的树苗浇完水四五天后再去看,地表就又有近10厘米的干沙了。”第一年忙活完,侯贵种活了300亩杨树。自此,侯贵每天的生活与植树固沙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渐渐地,植树面积不断扩大,侯贵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种下了20余万棵树木,让黄沙铺就的画卷有了绿意,谁也没能想到这个倔老头真把这事干成了。
边走边回忆,侯贵带着记者走到了山脚下的育苗地,老两口见面了。两人要把存放在育苗地的木杆一根根装载到三轮车里,再运到山上。“这些木杆是用来连接围栏两个立柱之间的横杆,每个间隙要安装4个横杆,防止牛羊钻入林地。”侯贵说。
守护 护住山林 护住家乡
树林,防风固沙的安全屏障。从小在风沙环境中长大的侯贵深知树林有着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意义。“护住山林,才能护住家。”侯贵说,树种完了不能不管,就像小孩一样得看管着,才能成长成材。
为了便于管理看护,侯贵在林地旁建了一间简易护林房。这间护林房是单层砖和着黄泥垒起来的墙体,房盖薄,保温效果差。侯贵吃住都在这间房里,冬天是他最难挨的时候。
“窗户和墙都透风,晚上睡觉得穿着棉袄,杯子里的热水没一会儿就结冰碴了。”侯贵说,为了让屋子里暖和一点儿,他没少动脑筋。他在距离墙体一米处挖坑,插入木杆,再将玉米秸秆捆成捆儿摆放在缝隙处,能有效遮挡寒风侵袭。屋内用炭盆生火,再放上地瓜、土豆烤熟,取暖的同时解决了餐食……侯贵在“冬凉夏暖”的护林房里一住就是14年。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谈到护林之初,侯贵很是伤心。“为了护林,没少和周边村民撕破脸。”周边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牲畜维持生计,牛羊多为放养模式。最开始大家的保护林地意识不强,不少人来这里放牧,牛羊经常啃食野草,有时连带树叶和枝条也一并啃食折断,这给侯贵的护林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侯贵与这片山林日夜为伴,巡山一次需要两个小时,同行的还有他养的几只小狗。“别看这些小狗个头不大,可是巡山护林的好帮手,远远一叫,就能让放牧人离开。”侯贵每天都要在山林里走上两个来回,到处转,摸摸这个、拍拍那个,但就算是尽心看护,痛心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