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熟悉侯贵巡山的时间,便趁着晚上偷偷溜进山林放牧,侯贵经常晚上睡不好觉,听到动静,就得马上穿上衣服,上山查看。一次,周边村民的牛羊,把侯贵扎根不久的苗木啃食得精光。他去找养殖户说理,非但没得到道歉,还起了冲突。
为了有效防止牛羊毁坏树木,侯贵自掏腰包买来木杆。在林地周围用铁锹一锹锹地挖出沟坑,插入粗的木杆做立柱,用细的木杆做横杆,再用铁丝将立柱与横杆一圈圈拧好加固。从2002年到2010年间,侯贵用木杆建造围栏3.5公里,手和胳膊被木头茬和铁丝划得都是渗血伤口。
在侯贵看来,自己被划伤是小事,树苗总算能有个安稳的“家”了。围栏安装上,也总是有人故意破坏,侯贵发现了就再用铁丝拧紧修复,手上总是旧伤没好又填新伤。说起侯贵的工作之难,李树媛满是心疼,她知道,即便有再多委屈,想劝老伴儿别干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自己多干点儿,给侯贵减轻点儿负担,但是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李树媛有时候自己也觉得委屈。
木杆造的围栏仅能维持一年,雨水浇灌使得木杆直接烂在地里,根本无法使用,只得重新安装新围栏。所以,侯贵每年除了常规的种林护林外,还要兼顾围栏安装的工作。
2010年,政府为这片林地外沿围上了专业围栏,护林管理更加方便。自此,侯贵巡山时背包里都会装好铁丝、铁钳等工具,发现围栏破损就及时修理。
“维修围栏是个耐心活儿,有的村民恶意破坏,生气也没用,得马上想办法解决。”侯贵说。彰武的沙子不似常见的沙土,质感细软、流动性强,这成为上山的阻力,而且前往山林的路崎岖不平,有无数个堆起的沙丘,行走十分艰难。当记者惊讶于沙土的柔软时,侯贵告诉记者,这儿的沙子是制作玻璃的好材料,只可惜“生”错了地方。
大约走了半小时,就到达了围栏破损的位置,李树媛也开着三轮车从山的南边与侯贵会合。“他沿着围栏查看破损情况,我负责开车运送木杆。”李树媛说,两人一直都这样配合。卸完木杆,两人就开始维修围栏了,李树媛蹲在沙地上举着木杆,固定好位置后,侯贵熟练地用铁丝进行固定,两人配合十分默契。
近年来,政府不断增强造林护林的宣传,人们的护林意识逐渐提高,在林区放牧的人也越来越少,侯贵身上的担子轻松许多,但他还是一刻不敢懈怠,坚持每天巡山两次,在心里默默记下巡查情况。
在侯贵眼中,这片树林就是自己的孩子,从养育到成长再到成材,他每天都上山悉心照料看护,生怕错过孩子的成长。
22年的光阴,侯贵用脚步丈量这片山林,他熟知自己的山林内每个地块范围、面积、树种、树龄等情况,也默默地为这片自己亲手创造的山林规划着未来……
收获 留给后代 造福人民
“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近几年,侯贵因植绿固沙收获了许多荣誉。这些荣誉是国家给予他的肯定,也成为他继续努力抗击风沙的动力。在侯贵心里,给子孙后代留下自己亲手打造的一片林海,助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造福人民群众,才是他最大的骄傲。
这20多年来,侯贵已经在山林上投入50万元。除了种树护林,他还十分爱护山林里自然生长的草。“树固沙能力强但生长慢,草不一样,种子落地就扎根,也能有效固沙。”
林子长起来了,很多人以为这下子侯贵发财了。但在侯贵心里早就下了决心:谁也不能赚砍树卖树的钱,把这片林子毁了,那就是把刘家村的绿水青山毁了。
如今,在侯贵的努力下,刘家村的人工种植林不断扩大,不少周边村民也改变观念,主动造林护林,为家乡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昔日黄沙覆盖的山地,有了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踪迹,“沙进人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被记者问及今后的计划时,侯贵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他亲自设计的林地升级改造方案,密密麻麻地写了数十页。“现在年头久了,之前种的杨树几乎都得了立枯病,救不活了……”侯贵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抓紧对林地重新改造做准备。
“造林是百年大计,得有长远规划。”侯贵说,实现目标,首先要确定树种品类。由于杨树不耐干旱,很容易枯死,所以侯贵决定不再使用杨树树种了。经过他多年的实际观察,他发现山里的油松长得茂盛,几乎没有出现枯死现象,能够适应干旱环境,侯贵决定要在林地改造中把油松放在第一位。
侯贵在咨询专家后得知,单一的树种不适合大面积造林,容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导致整片山林尽毁。经过多次和专家讨论,侯贵认为使用五个以上的树种最为理想,而且树种要具备以下性能:必须属于乔木,树龄能达到百年及以上,能适应山林生长环境,有超强的抗旱抗风能力。最终,侯贵选定了油松、元宝枫、樟子松、云杉、侧柏、皂角等树种。
设计沟槽、育苗、延伸供电线路、开设防火隔断带……侯贵把植树造林的每一个步骤设计得周密完美。他说,未来几年将对林地进行改造,每50米宽的林带换一个树种;开设沟槽,将树苗种在低地,如有自然降水,水槽能够比地面多接收两倍的水量,雨水不跑不散,人工浇灌也更省水;防止山林突发火灾,在每隔400米宽的片林间设置防火隔断带。
如今,侯贵抓紧每分每秒为改造升级林地做足准备,将书面上的方案落实在山林中。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坚决不下山,坚决把种树造林坚持下去。现在重新改造规划的工作已完成了一部分,再用几年时间,这片树林一定能成为一流的防风固沙精品工程。”侯贵充满希望地说。
记者手记
2018年,侯贵搬离了那间他坚守了14年的简易护林房,带着妻子,在护林房不远处盖了现在的房子。
那间简易房还没有拆除,但是已经坍塌一半。从屋外的火炉烟囱、墙体裸露的黄泥、房梁上的石棉瓦碎片,能够感受到侯贵口中所说的那一个个难挨的冬季。站在这间土屋前,仿佛能够看到侯贵在炕上裹着棉袄、棉被还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看到侯贵在院子里扦插育苗,等待枝条赶快长大的情景。如今,侯贵把这间倒塌一半的房屋,用铁丝网分成了三个部分,养殖了几只鸡、鹅、羊,还在门口拴着两条狗,保护牲畜不受狐狸伤害。
倔老头侯贵用20多年的坚守,收获了一片绿色沙洲,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改善后家乡的变化。蓝天白云见证了他的努力和付出,人工林扩大了,沙子治理了,庄稼保住了,家乡保住了!在彰武,还有无数个和侯贵一样的“倔老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防风固沙作贡献。
70年来,无数治沙人的默默坚守与奉献,形成了“矢志不渝、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如今,以树挡沙、以草固沙等工程不断开展,村民不再受风沙侵袭,甚至能在沙窝子里种水稻、养螃蟹,真正过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日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