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 高丽敏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要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即: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奋战在科学治沙一线的阜新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之遵循,让全市上下倍受鼓舞、群情振奋,并迅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共筑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黄龙?对此,在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彰武县全县上下响亮地提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有我!”
这表明了彰武县干部群众的决心,也代表着阜新全市人民发自心底的最强音。因为生活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且饱受风沙之害的阜新人,已经在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的道路上,一代代接续奋斗了七十余年。七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几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奉献,治沙精神的赓续与传承,在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号角吹响之际,凝结成了一句话:有你有我皆参战,不破楼兰誓不还!
一
地处西辽河平原,横跨内蒙古、吉林和辽宁8个盟(市)、22个县(旗)、187个乡(镇、苏木)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疏林草原,由于气候变化及过垦过牧,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市域北部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边界长度达400公里,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00.42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的44.7%。
在全国的防风固沙版图上,彰武县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96%的土地沙化,是辽宁最大的“沙窝子”,是辽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害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每逢春冬,黄沙滚滚,流沙吞噬农田、埋没房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甚至有人畜死亡的事情发生……
1952年,全国第一个防治风沙的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前身)设在了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脚步从这里开启。
1953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一路走来,已身为义县县长的共产党员刘斌,举家搬到了“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章古台,出任辽西省林业试验站的第一任主任,开启了他26年的固沙造林生涯。同年,辽西省林业干部学校在章古台成立,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试验站也设在了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刘慎谔、李鸣冈、刘瑛心等一批批科研专家、技术人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刘斌为代表的第一代彰武治沙人,肩负着新中国治沙的决心和使命,满怀着战天斗地的豪情和毅力,打响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的“阻击战”。他们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方面的空白。他们将原本在寒温带的野生树种——樟子松,硬生生南移8个纬度,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河,并推广到榆林、塞罕坝等“三北”地区,包括13个省和自治区、1000多万亩土地,创造了新中国沙地造林的奇迹,先后有包括马里总统在内的42个国家或地区400多名元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来这里考察学习。同时,彰武也为全国各地治沙一线培训、输送科技人员8500余人次。
踏着刘斌等第一代治沙英雄的足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彰武大地又先后涌现出“治沙书记”董福财、自发造林的老共产党员侯贵、以马为伴坚守山林38年的护林员李东魁、攻克“一虫一病”保住千万亩樟子松的专家宋晓东等一大批治沙模范。他们共同引领和带动地区广大群众变被动为主动,建成了100多万亩防护林带,将6座万亩以上的流动沙丘踩在脚下,硬是把辽宁阻击科尔沁沙地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进了13公里,用实际行动铸就了融入血脉里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
二
1964年2月12日,除夕。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办公室里,谭震林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份材料。他看完材料,沉思良久,提笔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写了一封信:“……请你们认真总结三沟经验,即毛岭沟、招束沟、塔子沟经验,在全县推广,号召人民学习,并在《辽宁日报》上大力宣传。”
“三沟经验”这一名词由此出现。
1964年1月23日至30日,谭震林委派国务院政研室石山率调查组前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帮助研究1964—1970年农业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公社毛岭沟大队的封山育林经验、蜘蛛山公社塔子沟生产队的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公社拉各拉大队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经验,并于2月3日写出了调查报告。阜新是一个风沙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阜新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9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4%。治理风沙干旱、水土流失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三沟经验”就是人们在治山、治水的实践中创造的。
从前的毛岭沟流传一句顺口溜儿:“一进毛岭沟,步步踩石头,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在毛岭沟大队党支部书记潘永富的带领下,到1964年,封山育林1.1万亩,植树造林8200亩,治理坡耕地800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粮食平均亩产由过去的不足百斤提高到189斤。昔日全公社最穷的毛岭沟一举成为最富裕的大队。
位于汤头河畔的蜘蛛山公社大庙大队塔子沟生产队,饱受风沙和洪水侵袭。种子刚一发芽,拱出地面,不是被大风刮走,就是被黄沙埋没。每到雨季,洪水暴发,汤头河水如同一头不受驯服的猛兽,侵吞着河两岸的土地,逼得人们步步后退,不得不搬家。在生产队主任崔景明的带领下,从1950年到1960年,塔子沟人坚持在河滩里造林,一条宽1里、长12里的林带,宛若铜墙铁壁一般伫立在汤头河东岸。
招束沟公社拉各拉大队三面环河,一面靠山,山地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被冲刷得支离破碎。大队党支部书记包清福带领全村群众从1954年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创造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结合”的方法。经过近10年奋战,终于改变了山河的面貌,到1963年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142斤,比治理前增产一倍多。
1964年春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和阜新市委先后批转省市县联合调查组关于“三沟经验”的调查报告,作出学习推广“三沟经验”的决定。1965年6月10日,《辽宁日报》刊登了推广“三沟经验”的文章,辽宁省委为此写了重要批语。
“三沟经验”的灵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科学种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经验从1965年开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一直影响着后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持续推广和发展“三沟经验”,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累计20次荣获全省农建“大禹杯”先进县称号,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等殊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三沟”实干作风,以“三北”工程为依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等荣誉。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1%增加到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