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进入新时代,彰武治沙也跨进了历史新阶段。
在几代人植树造林“以树挡沙”的基础上,彰武县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逐步探索出“4+2+2”科学治沙新模式,即: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开展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落实以养退沙、以法治沙等“两项保护”。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全国样板,走上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绿富同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以树挡沙——数十年的坚持不懈奋斗,彰武县以入列“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建设防风带、阻沙带、固土带3条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9%提升至31.47%。
以草固沙——从2018年开始,启动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在彰武北部4个乡镇形成了54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治理区。同时,积极打造“漠上草原”旅游观光带,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
以水含沙——全面启动实施柳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原则,对县域内67.35公里柳河河道进行治理,对柳河保护区、辐射区可用土地实施“稻田湿地”工程,从源头上扼住河道以及两岸裸露土地的沙源。
以光锁沙——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环境导向型发展(EOD)模式,按照防风治沙、土壤修复、光伏发电、粮食生产及产业发展“五位一体”的总体方针,创新打造光伏治沙模式,破解“人、地、生态”之间的矛盾,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体系。
两项改良——推动“以肥改沙”,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使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低砂性,让沙土变沃土;推动“以调减沙”,不断调减花生种植面积,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畜牧业规模小区建设,降低草原退化风险。
两项保护——加强“以养退沙”,持续健全养护、保护体制机制,保持生态环境长期稳定并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加强“依法治沙”,让法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22年,“4+2+2”沙化土地治理模式被列入辽宁改革重要内容,并上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如今,彰武全县的沙化土地占比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6%降至36.56%;平均风速由1950年代的3.4米/秒降至1.9米/秒,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减少到近10年的平均5天;粮食年产量由不足2亿斤增至20亿斤以上。
四
从全国第一个防治风沙的科研机构到“三沟经验”面向全国推广;从“三沟”实干作风的锤炼到彰武治沙精神的传承。治沙已经成为一代代阜新人浸入血脉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动员令”,更是“任务书”。
2023年8月3日,国家林草局在彰武县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标志着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进入实战阶段。
2023年8月4日,辽宁省防沙治沙工作推进会议在彰武县召开,阜新防沙治沙工作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明确了新的攻坚方向,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
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有我,有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