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辽宁 辽宁彰武:以松为笔

东北新闻网

在中国治沙史上,彰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座小城的独特地位,与樟子松息息相关。

4版1.jpg  2024年7月24日,彰武县章古台镇“55秋”林(张日升/摄)


  盛夏,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天朗气清。

  一大早,74岁的村民侯贵和老伴李树媛带着水桶、水管、铁锹等工具,来到自家附近的林地里,为今年新移栽的一批樟子松苗浇水。侯贵是当地造林大户,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和家人先后在2400亩沙地上种下20余万株树木。

  彰武位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的南缘,是一个面积36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的小县城。

  在中国治沙史上,彰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号角,亦是在彰武正式吹响。

  这座小城的独特地位,与樟子松息息相关。

  治沙功勋树

  “到现在为止,樟子松仍然是‘三北’工程乃至后面30年造林的最重要常绿树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语气笃定,“没有之一。”

  樟子松,别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亚松,是欧洲赤松分布在远东的地理变种。其树干挺拔,树形苍劲古雅,最高可达30米,寿命可达250年,具有抗旱、耐寒、耐瘠薄等优点。

  它有一个荣誉称号:治沙功勋树。

  “目前,全国有超过80万公顷樟子松人工林,分布于‘三北’各主要片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三北工程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党宏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而彰武是辐射原点。”

  党宏忠先后主持的3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均落地彰武,都与樟子松密切相关。他仍清楚记得,2012年冬天第一次到彰武考察时,被皑皑白雪映衬下的高大樟子松林所震撼,“在沙地里竟然能看到森林景观!”

  那是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因为在1955年秋天引种成功,被当地人称为“55秋”林。

  彰武并不是樟子松的“老家”,这种树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带上,和彰武相隔数个纬度,引种存活难度相当大。在探索引种之始,业界曾有不少反对声。

  1952年,辽西省林业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开展固沙造林试验研究。这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单位。1953年,试验站科研人员从呼伦贝尔的红花尔基引进樟子松种子,开始育苗试验;1955年秋季,从长春净月潭引种2500株樟子松苗,在沙地试栽成功,成活率达60%以上,即后来的“55秋”林。种子育苗技术则于1962年取得成功。

  1978年3月,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11月,“三北”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技术随之推广应用。

  “在彰武,老一辈迈出了樟子松引种造林从0到1的关键一步。”党宏忠赞叹,“这是件伟大的事情。”

  为什么是在彰武?

  彰武,地处辽宁西北部,内蒙古南行的要冲,东北入关的咽喉,素有“全辽管钥”之称。它一头挑着新中国最早的能源基地阜新,一头连着东北的心脏沈阳,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地,其东南距沈阳仅90余公里。

  彰武身后的科尔沁,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大草原,由于滥垦过牧、气候变化等原因,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最终演变成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也成为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其分布区面积6.63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积3.51万平方公里,有“八百里瀚海”之称。

  曾经有人计算过,从彰武开车到北京,最少得8个多小时,但如果风力足够大,这里的沙尘飞到北京,会比车跑得更快。

  据历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彰武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一年365天中有240多天黄沙漫天,土地沙化面积曾高达96%,粮食亩产不足百斤。风沙以每年5—12米的速度往南推进,直逼沈阳。

  要挡住科尔沁的茫茫风沙,固沙造林成为当务之急。在极度困境中,依靠科学引领,彰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为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被载入中国治沙史册。

  科研聚集地

  2024年3月中旬,彰武迎来了一批重要客人——中国林科院彰武科技特派队。

  彰武科技特派队组建于2023年12月,是“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响之后,中国林科院瞄准三大战区的生态治理难点、堵点,聚焦重大科技需求,举全院之力组建的15支科技特派队之一。中国林科院分党组书记叶智、院长储富祥等院所中心领导兼任各特派队负责人。

  彰武科技特派队共34名成员,其中14名拥有高级职称,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所长王宏担任负责人。

  王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特派队之名带来了强烈的使命感,突出了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凸显了队伍的专门性和灵活性。

  3月,王宏带领8名特派队成员在彰武进行了实地调研,足迹覆盖章古台樟子松苗木繁育基地、万亩人工治沙示范区、科尔沁沙地南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等14个点位,并和当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

  目前,双方已就特派队为彰武县提供战略咨询、政策服务、技术支持、培训交流四方面的支持和深度合作达成共识,暂定推进2个项目、3个行动。

  “任务艰巨。”王宏表示,“我们将全力以赴。”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为“辽宁省沙地所”)副所长张学利是和王宏当面交流的本地专家之一,他自1993年毕业后进入辽宁省沙地所工作,至今已31年。

  “彰武治沙的最大亮点,是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密切、科研成果转化迅速。”张学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辽宁省沙地所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现在章古台拥有面积约4.5万亩的科研基地。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三北局、辽宁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均在该基地设有相关科研平台或项目。

  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沙地所将樟子松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使得章古台逐渐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繁育和集散地,以樟子松为主的特色苗木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据公开报道,章古台镇现有3600户农民,85%以上从事樟子松育苗工作,全镇育苗面积达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年产值达9亿元,人均苗木收入超2万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