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一部分的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查看松树生长情况(杨青/摄)
张学利和王宏是新朋友,和党宏忠则是老朋友,双方团队多年来交流合作颇为密切。2023年4月,他们共同参与、持续多年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为“樟子松固沙林适应变化环境的水分机制与科学经营技术”。
项目起因是20世纪90年代后,“55秋”林持续发生大面积衰退、死亡现象,同时章古台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引发人们对樟子松这一树种是否为“抽水机”、是否应换其他树种造林固沙的焦虑和疑虑。相关争论持续了十余年。
树种问题一旦误判,将给彰武、“三北”地区乃至全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党宏忠介绍,项目组经过长期、大样本量的树干液流观测试验,以及对樟子松根系分布特征的挖掘试验,结合对地下水位的长期监测,得出判断:樟子松不是“抽水机”。包括该结论在内的国内多项科研成果,为“蒙冤”的樟子松正了名,为国家进一步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24年4月10日,辽宁省沙地所专家韩辉(左)、刘国强(右)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调查樟子松根系分布情况(党宏忠/摄)
推进系统治理
2023年8月3日,彰武县嘉宾云集。国家林草局在此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标志着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
“歼灭战打响后,我最深的感触是,政府对治沙的重视明显提高,节奏明显加快。”张学利表示,“非常强调系统治理思维。”
张学利曾两次参加《彰武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2023-2030)》的论证会议,对初稿方案中三大片区的名称提出修改意见,得到采纳。
目前,张学利主持的“沙地人工林提质增效技术”相关课题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课题试验区亦落在彰武。“如果说20年前治沙,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值是最受重视的指标,那么现在,‘高质量’最受重视。”
对于彰武未来治沙之路,张学利建议:一是应更重视将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结合;二是应适当利用本地乡土树种,提高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党宏忠则强调,要铭记流沙变森林之不易,持续加强樟子松林的经营问题。
32岁的路伟伟是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的年轻女学者,2021年,其职业生涯中主持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落子彰武。
“我的研究课题是樟子松林的退化机制——它到底是饿了?渴了?还是生病了?背后的机理是什么?——为樟子松林的经营提供科学支撑。”路伟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公开数据显示,彰武治沙成绩斐然:全县沙化土地占比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6%降至36.56%,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扬沙天气已由1953年的43天减少到近10年的平均5天。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科尔沁沙地腹地北移了13公里。
当前,彰武正聚焦现存近200万亩沙化土地,全力推进10项治理任务、56个治理项目,确保在2028年提前完成歼灭战任务。
在章古台镇科研基地内,一块“大漠风流”石碑引人无限遐想。
石碑是1988年彰武县38万人民所立,表达对彰武几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防沙治沙、创造幸福家园的崇敬感恩之情。碑后刻诗云:“八百瀚海首,苦战卅六秋。足迹遍塞外,智慧献沙丘;几程坎坷路,几番风雨稠。丹心照日月,伟业青史留;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香飘荒沙滩,誉满五大洲;千古传功德,大漠显风流。”
七十余载时光,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辽西小城彰武以松为笔,书写了一段大漠风流的传奇。如今,传奇仍在继续。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剑英 编辑高雪梅(实习生林延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