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利
1948年的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的最后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柳河桥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派遣飞机对柳河桥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当时,柳河桥是连接锦州和沈阳的重要交通枢纽。国民党军队妄想通过破坏柳河桥,切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铁路工人们头顶飞机轰炸,奋不顾身,不怕流血牺牲,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成功地恢复了被炸毁柳河桥的通行。
那是在1948年10月1日,铁路南线的彰武县城南柳河大桥,被国民党敌机炸毁,此时不仅塔山缺乏弹药,锦州攻城战役也已经打响,每天要消耗大量的弹药。我军前线部队即将陷入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在这事关战役胜負的关键时刻,东北野战前线指挥部向铁路纵队下达了两天内修通柳河大桥的命令。快到11月的天气,战士和铁路工人们身着单衣,面对刺骨奔腾的柳河水,在当时郑家屯铁路分局第一任分局长廖诗权的指挥下,纷纷跳入湍急的河水中,经过一夜的奋战,架起了临时便桥,保证了军运的畅通。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掩护和保证着一列列军列安全通过。当时有趟秘密军火列车,牵扯着上至中央、部队首长,下到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的心。罗荣桓命令:“不惜牺牲,保炮弹送到前线。”
这趟军列,就是后来载入史册的3005次秘密军火列车。这趟军列挂有32节车厢,其中8节炸弹,22节榴弹炮和火箭炮炮弹。铁路沿线各站都有专职人員护送军列。列车全体人员紧密配合各站铁路工人和护路人员,与敌机斗智斗勇。9月30日,当列车到阿尔乡车站时,因白天敌机轰炸,不能运行,可车站小,没掩体,极易被敌机发现,他们研究决定,选择了相适路段,将32节车箱分解为13个段落的两公里范围内,用挨家挨户收集的柴禾、树技等掩盖的非常严密,躲过了敌机的七次巡炸,保证了列车的整列安全。当列车快到西阜新的时候,四架敌机对3005次军列紧追不放,投弹扫射。为掩护军列前行,铁路两侧所有旳运输车队一律打开灯光,吸引着敌机,确保了军列冲出敌机的包围轰炸。
当3005次列车出现在锦州外围前线时,全军欢声雷动,火车还未停稳,数千名战士蜂拥而上,不到30分钟,就卸完了1700吨弹药。
3005次军列的16名同志,紧紧配合车上车下旳广大护路人员,他们冒着性命危险,实现了“人在车在,一定把车开上去”旳誓言。东野总部向他们赠送了《献给三00五次英雄列车》的绵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为他们记特等功一次。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了铁路代表,毛主席说:“向铁路工人致敬!”
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成功地攻克了锦州城,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抢修柳河桥的史实,它将永远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远铭记在广大军民的心中。
进入八十年代,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廖诗权再次来到彰武。当廖诗权听到彰武线桥工区李师傅因抢救柳河桥受凉患病一事,非常重视。这种解放战争时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思想感情,抑制不住看忘这位老同志的迫切心情。第二天吃完早餐,在彰武工务段的门口,看望了李师付。还未等部长走到跟前,只见李师付老远就从轮椅上下来,在老伴和儿子的挽扶下,他跪在地上,满脸泪水,举起不能伸直的双手,一个劲儿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廖诗权赶忙上前抱住了李师付。现场雅雀无声,所有人员都流下了眼泪。
这是老一辈领导人的担当与情怀,是铁路工人的奉献与骄傲。
这段史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孙玉利,辽宁彰武县阿尔乡生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职称。中国扇子艺术学会非遗专委会会员,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研员,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艺委会副主任,首都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铁路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