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北纬42度线上的绿色突围

  以何破局?“颜值”与产值兼顾 

  治沙就像治病,不能只是“头痛医头”,找准病根,系统治理,才是良策。阜新在起初单纯“谋生存”的治沙基础上,逐步谋划出一条兼具治沙与“兴业”发展之道。

  以“一带三区”为骨架,围绕草原、湿地修复、农田防护林建设、沙化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沙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肥改沙、以密治沙、以养退沙、以路固沙、以矿净沙等不同领域的针对性举措接连落地,林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合一”的千里阻沙带渐次成型……阜新“跳出治沙看治沙”,实现治沙与致富的双赢。

  身处彰武县章古台镇清泉村的花生牧草复合种植示范田,能清晰感受到在沙地上兴业的“战果”。三月下旬,越冬的冬黑麦返青,嫩绿的麦苗把松散的沙土牢牢固定住,尽管大风呼啸依旧,地表却看不到一点沙尘。

  “看这些冬黑麦,它们耐寒耐贫瘠,根扎得深,能破解花生收获后,冬春田地裸露导致水土流失的难题。我们去年尝试了这一举措,现在看来效果真不错。”李全蹲在地头,轻轻拔起一株麦苗,细长的根茎带出团粒分明的沙土。

  阜新北部乡镇大部分是沙土地,土壤黏性小,气孔多,种出来的花生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是当地的一个“金字招牌”。但花生根系较浅,难以有效固定土壤,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越种花生土地沙化越严重,土地沙化越严重就只能种花生的“循环”。

  种花生,有效益,不固沙;不种花生,影响农民收入,不可取。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花生收获后种植冬黑麦,很好地给裸地穿上了绿衣。

  “现在只是尝试种植冬黑麦,让土地不起沙,下一步还要研究让冬黑麦产生效益,实现一年两茬,增产增收。”李全说。

  如果说花生牧草复合种植,实现了阜新种植花生的“自由”,那么将沙土地改造成水稻田,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彰武县大冷镇,原本以种植玉米为主的沙土地,变成了一块块规整连片,用来种植水稻的米粮川。站在地头,虽有风至,但以往因沙尘漫天导致5米开外看不到人的情形已彻底成为历史。

  “水田夏秋水面覆盖,春冬留茬固沙,可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民泰(阜新)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杨林提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就难掩兴奋:“水田种植区域再也不起沙了,而且土壤也越来越肥沃,水稻产量也在不断提升。去年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搁过去想都不敢想!”

  这一转变的源头,是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通过“以水含沙”进行“旱改水”,不仅锁住科尔沁沙地南移的脚步,还把柳河从“沙源”变“肥源”,让大冷镇变成了“鱼米乡”。

  耕地上的“文章”远不止于此,在章古台镇富源村,记者见到了阜新改良土壤的“秘密武器”。

  大田里,六台农机整齐排列,将发酵好的有机肥铺洒在田地上,混合牛粪与秸秆的黑色肥料渗入地面。经过改良,过去松散的沙粒,如今已能轻松捏成团。村民康庆全笑道:“以前种玉米,能保住本钱,就算一年没白干。现在有了这个土壤培肥改良,产量不止翻了一番。”尝到甜头的村民自发组成了“堆肥联盟”,沙土地在一车车有机肥中重获新生。

  行走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入目皆是沙地里的“黄金方程式”。天空之上,无人机有序飞行,穿梭于植被间拍摄高清图像,助力病虫害监测;田垄之中,一根根灌溉管道错落分布,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流,实现高效节水;万亩农田下,被高强度地膜“悉心呵护”的种子蓄势待发,即将破土而出……在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道路上,阜新一路摸索、一路创新、一路实践,一系列“金点子”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证着沙地的华丽蜕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