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致远?惠民利民是长策
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应有之义。走过70年治沙历程,阜新人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个维度的巨变。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退休工人徐云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常去彰武县高山台森林公园、章古台镇万亩松林、德力格尔草原等地蹲点拍摄野生动物。“10年前这儿是光秃秃的,现在变成了绿油油的林草地。”说起变化,徐云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以前野生动物稀罕得很,现在不一样了,光我拍到的野生狍子都得有40来只,都是‘拖家带口’地在林子里觅食。”
树木多了,水更清了,野生动物把阜新当成了新家。这些年,徐云祥看到过黄羊、鹿、山兔、野鸡、狐狸等野生动物,也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了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稀候鸟。
从黄沙漫天,到现在的“动植物乐园”,徐云祥很是感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仅我们有美丽的家园,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绿进沙退、生态改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
去年12月30日,阜新绕阳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中的200亩芍药园正式签约转让,3年经营权一共卖了240万,实现了松辽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发源于阜新县察哈尔山的绕阳河,是阜新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过去一到雨季,山洪裹着泥土顺坡而下,冲出千沟万壑,山下百姓辛苦种地,收成却微乎其微。
随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打响,阜新市重点打造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在其源头建设了生态乔木园、芍药园、儿童乐园等,栽植护岸林防治水土流失,实施坡耕地治理,实现亩均增产近300斤。
200亩芍药园就位于坡耕地治理区域,“别看只是一片空地,底下可埋着‘金疙瘩’。”站在芍药园入口处,项目受让方——阜新县绿峰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军喜笑颜开:“去年秋天,林场就把芍药种下去了。芍药根部是名贵的中药材,长成后每亩的收益能达到4万元。开花后,还能开发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是新一代治沙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樟子松,根系发达,耐旱、耐寒、耐贫瘠,是阜新使用多年的防风固沙树种。红松松子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用小刀在樟子松苗的顶枝上轻轻一削,再一切,将选取好的红松芽嵌入削口,最后用薄膜包扎固定,一株“樟嫁红”便成功完成,既治沙又挣钱。
“这些嫁接苗成活后,会被移栽到防沙治沙一线,‘樟嫁红’可以5年见果、8到10年结果,每亩收益能有7000元以上,真正实现由绿生金。”彰武县森莱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贾文武介绍。
还有麦豆一季两茬复合种植、玉米-甘薯间作等等,让曾经的“低产田”变成了百姓手中的“聚宝盆”。
除了生态和经济领域的“开花结果”,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逐渐显现。追青逐绿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阜新市启动“我为家乡种棵树”阜新市全民义务植树认建活动,号召全市人民参与到历史性防沙治沙大会战中来,共赴绿色之约。治沙精神在阜新代代相传,讲述阜新治沙故事的电视纪录片《大漠初心》荣获全国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绿进沙退”的奋斗故事深入人心,治沙精神融进厚道阜新的城市品格之中,提升了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春风再次掠过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再是黄沙漫天,而是万物生长的蓬勃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