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南缘走访见闻
作者:刘璐
从“生态的绿”到“富民的绿”
“大家小心,别踩着药苗!”
“在哪儿?”人们看向脚下。
“这小绿尖儿就是前不久刚种的药苗,还没长大。”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草局局长柴旭光走到地里指给大家看。除了药苗,这片610亩的土地上还栽种着嫁接红松的油松,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是我们打造的王府林场‘生态+林下药材’示范基地,如大家所见,不仅栽种具有生态效益的树种,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精心筛选桔梗、黄芩作为林下种植品种,保证一块林地多种收益。”柴旭光说。
“一亩地能挣多少?”面对提问,柴旭光现场口算:“我们是零成本投入,只提供林地,剩下的资金投入、运营管理由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按照中常价行情来算,药材的亩产收入在1.5万元以上。”柴旭光说,未来还会吸纳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力争实现“大地增绿、林农增收、财政增源”。
绿富同兴,是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应有之义。两年来,我省坚持治沙致富相结合,今年还明确提出支持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大力扶持优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这之中,附加值高、固沙效果好、环境适应性强的中药材成为多个地区的选择。
在彰武县大德镇福巨昌村,百亩药园已打造完成,当日,工人正进行补种、浇水,药园里,黄芪、赤芍、知母等十余种中药分区种植,待生长到花期之时,还会开出色彩缤纷的花朵,兼具生态、经济与观赏价值。不过,这还只是彰武县发展林下中草药的冰山一角。
“今年,我们计划发展10万亩,重点实施‘一地、两园、百村’。分别是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项目、两个千亩中草药园和百村庭院中药红枸杞种植项目,以示范带动全域,引导利用林间空地增收。”彰武县林草局局长陈书魁介绍。
不止中草药,“樟嫁红”“油嫁红”也是发展林业经济的明星产品。铁岭市昌图县付家林场进行“樟嫁红”的尝试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由于技术还不成熟,嫁接5株只能成活两株。而如今,这里已实现“樟嫁红”自由。
“红松对于生长环境要求高,但经济价值显著,樟子松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树种,生态价值高,嫁接让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红松结松塔的时间可提前10年到15年。”付家林场国家樟子松良种基地主任李晓光边介绍原理边展示成果,“你看,这棵树的顶端都是新结的松塔,个大饱满。一般一棵树能结30个到40个,按当前的行情,一棵树的收益至少100元,每亩可收入近6000元。”
从嫁接5株活两株,到现在近90%的成活率,其间,离不开一代代林业人的探索,“在樟子松定株后第二年春季嫁接”“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春季风力较小的地块嫁接”……这些,都是付家林场的经验之谈。放眼基地,那一株株绿树不仅是阻挡风沙的“绿色战士”,更是积累财富的“绿色银行”。
“绿色银行”还有其他的模样,酸枣、山杏、榛子等林业特色产业,德力格尔景区、光伏复合治沙项目等沙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辽沈大地,点绿生金的故事正处处上演。
从“沙边的绿”到“身边的绿”
“以前想找个遛弯的地方都难,现在家门口就是景区!”今年60岁的毕华军是朝阳市建平县的老住户,他口中的景区是北山森林公园,“从前就是个黄土坡,风一刮乌烟瘴气的。”
“爆改”从2017年开始,政府部门投资近3000万元修建观景荷塘、溪流水系、音乐喷泉等设施,栽植1.6万余株乔木,还辅栽花卉、草坪、灌木、绿篱等。近几年,又新增亮化工程,修建健身步道。夜幕降临,公园广场上的人多了起来,这边舞剑,那边跳舞,快意人生。
“防风治沙不仅是山地上的造林种草,城市绿化也十分重要,只有将树种到家门口,将森林建在百姓身边,才能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质。”建平县林草局局长李军道出自己的看法,“目前,我们已投入1.5亿元,在城市中建绿地公园,修复河流湿地,城市绿化率从15.2%升至40.84%。”
这样的“爆改”在全省并不少见。位于北票市大板镇下烧锅村和康家屯村的龙溪谷流域,从前被形象地称为“黑山沟”,因为这里风蚀、水蚀现象严重,植被覆盖率低,远远望去,裸露的岩石和零星的枯草交织,如大地伤疤。如今,站在观景台向远望,绿意无限延伸,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让人有置身油画之感。“综合治理不仅要让绿水青山重回原貌,还要将美景还给百姓。”北票市林草局副局长刘金泽说。
“歼灭战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系统理念,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田、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四级调研员丛健介绍,千里阻沙带,也不只包括林草建设,还有农田林网、沙化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沙地路网新改建等,需要多部门协作。
龙溪谷流域便是综合治理的典型例子,不仅要治沙,还要兼顾治山、治水。“为提升龙溪谷流域植被覆盖率,我们持续开展草原生态修复、飞播造林、水土保持治理等工程,根据土层、土质、坡向等情况,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择优选取绿化品种。”刘金泽说。
治理给百姓带来的好处不只生态环境的转变,在昌图县,“方田林网”还让当地的农民增收。一块方形农田,四周栽上绿树,这便是“方田林网”的直观解释。作为农业大县,昌图县以辽北粮仓闻名全国,但在几十年前,这里平均粮食亩产量才72公斤,深受风沙侵扰。“搁以前种点花生、玉米,种子播完都得耥一遍,要不大风一刮种子全掀出来。”村民孙友臣说。“风刮起来20米以内看不清人啊,沙子把咱的地都包上了,还谈啥收成?”村民孙万辉补充道。
改变始于治沙。“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后,昌图县在科尔沁南缘沙梁脊背上建设了100余公里的锁沙大林带工程,歼灭战开展以来,又持续巩固“三北”工程百公里防风林、辽西北边界林和农田林网,让沙地变良田。按农业部门统计,2019年以来,全县的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
沙海鏖战,绿潮兴涌。沿辽宁千里阻沙带蜿蜒向前,窗外的绿色总引人陷入无限遐想。这“绿”,是一代代治沙人的傲人战绩;这“绿”,更是辽宁治沙模式的生态答卷。
听!微风拂过,树叶哗哗作响。
听!阳光抚过,嫩芽悄然生长。
听!那滚滚绿浪,正向黄沙深处奔涌。
这些,都是与沙相搏的最美“回响”。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绿,进进进!沙,退退退!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