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行:大连高校研学团探秘满堂红镇的“水与沙”之歌

  七月的满堂红镇,清风送爽,绿意盎然。近日,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外国语学院研学团一行走进这里,开启了一场以“水沙治理”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学子们循着水的脉络、踏着沙的足迹,在闹德海水库感受水利工程的壮阔,在田间触摸生态治理的智慧,让青春的脚步与乡村振兴的脉搏同频共振。

  研学团的首站来到了素有“北方小三峡”之称的闹德海水库。站在堤坝之上,碧波荡漾的水面与远处的绿岭相映成趣,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水沙博弈的关键战场。在副镇长刘晓亭的讲解下,学子们详细了解了水库在拦洪、挡沙、灌溉三大功能上的重要作用——汛期拦蓄洪水护佑百姓安全,日常沉淀泥沙减少下游淤积,干旱时开闸放水滋养万亩良田。通过科学设计实现“取清水、排浊沙”的巧妙运作时,大连理工大学的同学们频频点头,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技术细节,有的还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知识与副镇长刘晓亭探讨起泥沙淤积的治理方案。

  离开水库,研学团一行来到满堂红镇以水含沙现场教学点。绿油油的稻田随风起伏,田埂间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气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易旱易沙的贫瘠土地。副镇长刘晓亭站在田埂上,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水沙治理”的蜕变故事:“我们通过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的模式,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更守住了水土、改善了生态,实现了生产增效、生活提质、生态向好的三生融合。”他指着田间的生态沟渠介绍,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既能排灌又能滞沙,是乡亲们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结晶。

  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一边用镜头记录稻田美景,一边认真倾听,不时追问细节。当得知这样的模式让村民年收入稳步增长时,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奋斗的故事,大家纷纷为满堂红镇的生态发展之路点赞。

  研学途中,“彰武治沙精神”始终是师生们热议的话题。从水库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到乡亲们在“水沙治理”工程中展现的韧劲,学子们深刻体会到“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

  此次研学之行,是满堂红镇与高校之间一次美好的相遇。青春的脚步为乡村带来了活力,而乡村的故事也为学子们的成长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未来,满堂红镇将继续搭建更多这样的交流平台,欢迎更多青年学子走进来、看一看,在这片热土上汲取养分,共同书写乡村振兴与青春奋斗的精彩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