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台镇 :漠上花开,连风都染上了草香

  盛夏时分,从彰武县火车站前往章古台镇的路上,目之所及都是绿油油的。因着治沙的成就和经验,章古台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因着从沙漠到绿洲的巨变,大德镇的“漠上草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地。在这里,防风治沙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始终引领着他们的生产,也美化着他们的生活。


  [壹] 治沙即是生活,几代人接力不辍


  沿着蜿蜒小路,记者来到阜新市章古台镇清泉村一片110亩的试验田前,冬黑麦刚刚收割完毕,根茬还留在土里。“冬黑麦根系发达,在沙地种植能提升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以前这里是一片沙地,种的花生等作物防风固沙效果不好,今年我们村尝试种下冬黑麦,既能改善土地,还能增收。”同章古台镇所有人一样,清泉村村民于宏一张口就离不开“治沙”这个话题。

1.jpg

  融入血液的治沙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历史上的章古台曾是明中后期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游牧之地,也是清王朝三大皇家牧场之一,名为养息牧场。“三千突来牝,五色耀卿云。骤如波铺地,看似锦叠文。”这是乾隆皇帝《养息牧场阅马诗》中描绘的草原盛景,也是章古台曾经旖旎风光的写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沃土见证了衰弱的王朝、无情的战火和侵略者铁蹄所带来的沉痛苦难。曾经在养息牧河滋养下的那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最终成为一望无际的沙地。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内设立的“防沙治沙事业成就展厅”记录着章古台从1952年起走过的治沙岁月,诠释着几代固沙人用青春、智慧和毅力铸就的“大漠风流”精神。


  “1952年,当时的辽西省固沙造林试验站在沙荒集中、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自1953年刘斌担任固沙所首任所长后,先后开辟出灌木固沙法、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1963年,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落户,40多名技术人员成为第一批成员。”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吴秀刚介绍,目前,1963年和1978年的办公楼、围墙、大门、树木依然保存完整,为现在的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落户在章古台镇那年,60公里外两家子镇的杜会华还不满1岁。1982年,20岁的他中专毕业来到章古台。“两家子镇离章古台镇不远,却是黑土地,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沙坨子,刚到这时心情很低落。”到章古台的第一天,杜会华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在这儿了吗?”如今,在这工作了一辈子的他已经退休,青丝变白发,黄沙成绿洲,他将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杜会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面积造林,老百姓都是自发栽树,身为干部的他也扛着锹跟大家一起上山,什么活儿都干,亲眼看着章古台环境越来越好,百姓收入越来越高,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章古台在他心中早已成了家乡。


  如今,当年用于森林防火的守望塔已是治沙精神的象征,登上七层守望塔,就能看到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家家户户院落里种着的樟子松苗,共同汇聚成了“万亩松林”;50多公里“漠上草原”旅游路的起点,就位于辽宁第一片碳中和林旁,吸引着无数骑行者打卡体验。在草原路起点不远处,当地设置了木质栈道,樟子松下慢时光,夏日露营好去处?

2.jpg

  夏日的草原,草尖翻涌着漫向天际,格桑花点缀其中,轻轻摇摆,空气中浮动着青草汁液的味道,连风都染上了草香。


  [贰] 风光绘就画卷,游人沉浸式流连


  “漠上草原”旅游路途经彰武县大四家子、后新秋等6个镇,但大部分在大德镇境内。沿着平整的草原路一直前行,除了有两侧的樟子松相伴,还会路过药园、千年古枫、欧李山掺望平台等点位,“漠上草原”的芳华一览无余。


  7月登高望远,最是惬意,微风吹来,比平日多了几分凉爽。俯瞰,山下层层叠叠,有震撼的三北防护林网、千亩精品草场和碧波荡漾的西旧府湖。翻滚的绿浪让人很难想象,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沙地。大德镇林草站站长屈利平是“沙二代”,1961年,他的父亲屈志林从朝阳农校毕业后,一个人背着行李来到刚刚成立的彰武县大德公社林业站。那时候的大德镇只有国有林场两片像样的林子,森林覆盖率也就在10%左右,其他地方是白花花的沙坨子。1997年,屈利平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大企业,而是回到大德镇治沙,这一干就是28年。“彰武不缺水,大德镇是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核心乡镇之一,也是科尔沁沙地南缘’山水林田湖草沙’示范区核心乡镇,境内的大德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不仅文化底蕴丰厚,景观也独具特色。”屈利平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