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镜头·发现中国
林草繁茂,绿浪绵延。七月中旬的辽西北大地,正是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乘车驶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风沙防护林沿公路蜿蜒伸展,林间偶见牛羊悠然觅食。不远处,连片的红薯田与玉米地涌动着蓬勃的“绿”——这片曾是辽宁省被风沙侵蚀最严重的土地,如今已难觅昔日荒芜的痕迹。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是“新时代”防沙治沙工程的重中之重。同年,辽宁省印发行动方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气象部门勠力同心,科学运用气象数据要素和高质量生态气象服务助力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阜新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气象护航:织密绿色防护网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这是曾经阜新的真实写照。
如今,黄沙已被蔓延的“绿色”牢牢锁在脚下,阜新“绿色版图”正不断扩大——两年来,阜新市完成造林超33万亩,植被覆盖率低于60%的沙化林草地减少了20万亩,沿省界线上建起一条322公里的林网、路网、水网、电网“四网合一”的锁边林草带。
彰武县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沿“主战场”。根据市气象局与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发布的生态监测报告,彰武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明显,沙化程度明显减轻。2021至2023年沈阳都市圈大气降尘量与2015至2020年相?,降低了34.5%,沈阳都市圈??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成效显著,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起到关键作用。
图为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欧李山2019年与2022年植被绿化对比。 受访者供图
气象与生态建设“唇齿相依”,辽宁气象工作者始终追寻着“天地人和”,积极融入生态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在“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系统治沙中全面做好生态系统监测服务。
樟子松是彰武绿色屏障的主要林木品种,阜新市气象局与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致力钻研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取得显著效益。
“气象数据和气象预报预警对栽种植被育苗、防沙治沙工作至关重要。”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研究室主任张日升说,通过天气预报预警和大风监测等,可以决定在哪儿种树、什么时候种树,气象部门通过实时监测风沙活动和沙地变化,为防风林带布局、植被恢复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在彰武县阿尔乡等重点区域,沙尘源地识别、沙尘路径预报等服务产品,帮助当地政府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风沙危害。
章古台樟子松防风固沙林。 摄影:张奥光
2023年,双方在前期合作基础上成立防沙治沙气象服务中心,建成防沙治沙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融合气象观测、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大风沙尘精准监测、智能预警和全程管控,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市气象局在不同点位建设11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密土壤、水分和沙尘观测设备,并定期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监测,为防沙治沙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气象数据。针对水源涵养区、防风治沙区和资源开发区,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
阜新市气象局局长于树君介绍,市气象部门将精细的气象服务深度融入长期的生态修复和生产活动中,建立以“精准气象预警为先导、部门职责清晰联动响应”为核心的协作机制。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预警会及时精准传送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后,相关部门在预警区域加密巡查,加固防风固沙装置、防止风蚀沙埋,“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应对突发性沙尘灾害的能力,更将气象科技深度融入长期的生态修复和生产活动中,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有效转变。”于树君说。
趋利避害:以气象科技高质效赋能绿色发展
彰武县生态改善后,彰武也探索了“绿色生态”与“民生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平衡点。
彰武县委宣传部部长张箭表示,彰武正以“四两”博“千金”的生态建设核心发展路径(“两山”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两化”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两林”指林业经济、林下经济;“两绿”为绿富同行、绿富同兴生态建设发展目标),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欧李山,如果不是瞥见灌木和林草地夹缝下的黄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