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沙地上,他们筑起“绿色长城”

3.jpg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欧李山观景台风景如画。摄影:卜钰


  欧李山面积为12.5万亩,2019年建设初期,植被覆盖率不足30%,如今,这个数字提升至85%以上。环顾四周,眼前的西旧府水库碧波荡漾,杨树、樟子松、彰武松、灌木等植被郁郁葱葱。受益于持续不断地造林治沙,让这里的山、水、林、湖、草、沙形成了和谐的整体。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负责人李全表示,后续将把生态建设成果反哺生态旅游和林果药、沙地中草药经济。在这其中,气象作用非常关键,“比如两林经济种什么、怎么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等各方面情况,也要做好防灾避灾。”


4.jpg

图为彰武县2022年与2015年植被指数分布对比图。供图:阜新市气象局

  在彰武四合城镇王家村,一片既能防风固沙又能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气象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王家村总支部副书记王国清介绍,这是阜新市气象局科技服务党支部和王家村党支部为群众干实事共建的经济林,倍受村民赞誉,“气象林”种植了500余棵山里红、鸡心果等果树,林下还种植花生等作物,与王家村原有防沙固沙防护林形成连片规模,在防沙固沙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村民每亩地也能增收300至500元。

5.jpg

阜新市气象局科技服务党支部和王家村党支部为群众干实事共建的“气象林”,图为标牌。拍摄:卜钰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正与气象部门深化气象数据要素治沙科学研究,通过融合数据、数据建模,更加精准追踪、预测沙源地移动路径,赋能防沙治沙施策、生态效益评估。


  “把树木年轮与气象因子融合,可以分析樟子松生长规律,比如通过对比发现,樟子松成熟树龄较国外大幅提前,根据生长规律研究成果,我们需要决策种树如何经营,如压低采伐年限提前采伐。”张日升介绍,双方已将气象数据驱动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探索申报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相信通过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可以更好为绿色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卜钰 史洪杰 赵福东 王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