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新智润柳河 ——来自彰武县治水一线的观察

  水,孕育文明,亦考验智慧。水利工程,便是漫长历史凝结的智慧结晶。


  在辽西北的阜新市彰武县,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的柳河正经历一场系统重塑。治水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以水含沙”新模式,力求在防洪、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综合效益,取得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发展。


  如今的柳河,清澈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稻花香沁人心脾,湿地间鸿雁翩翩起舞。彰武人民的母亲河,展现出“温润”模样。


  水患风沙 亟待治理


  善治水者,必先读懂河流。正如都江堰的诞生源于对岷江“脾性”的深刻洞察,柳河治理同样根植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流经科尔沁沙地,蜿蜒注入辽河。其名柔美,其性格却暴烈无常。


  这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裹挟泥沙咆哮而下,河床不断淤高,已形成水面高于彰武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不稳定的沙性土壤河床经常发生溃岸现象。2017年,受台风“海棠”影响,柳河发生了1994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过程。“眼睁睁看着河水淹没河滩,玉米地瞬间泡了汤。”双庙镇任家村村民杜春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频频叹息,“无可奈何,白忙活了一年。”


  枯水期的柳河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河床裸露,成为风沙策源地,对下游河道、农田造成严重破坏。“以前一到春天,风沙大得睁不开眼,院子里天天扫沙都扫不干净。”家住彰武镇建华村的七旬老人张文回忆。


  由于缺乏有效治理,彰武人民临河却难近水,生态环境退化、产业困于风沙……重塑母亲河,是彰武人民心中的共同愿景、迫切渴望。


  然而,这篇大自然的考卷难度不低。要确保水安全有保障,增强彰武城区防洪能力;水生态有改善,减少柳河两岸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有提升,缓解风沙威胁的同时增强沿岸居民的体验感;水协调有发展,打造具有彰武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何实现一举多赢?都江堰的理念和技术,在柳河治理上得到创新发展、精彩诠释。

沈庆时 摄



2.jpg

张铭哲 摄

3.jpg

沈庆时 摄

  巧汇清流 守护安澜


  “面对今年入夏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们多了几分淡定从容的底气。”漫步于柳河临水休闲区,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霞的眼底和话语中都透着自信,不再担心“悬河”入城,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一渠清流,还让“黄沙地”变成“青草地”,“破烂地”变成“鱼米乡”。


  改变,源于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实施,汲取都江堰设计的鱼嘴引水理念,并创新方式与彰武实际相结合,设计防洪工程、非防洪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


  防洪工程上,针对6.3公里城区河段,通过新建护岸、堤防工程、河道整理等,确保城区防洪安全全面达到规划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村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沿岸村庄、耕地、林地等筑起坚实的生命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