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新智润柳河 ——来自彰武县治水一线的观察

4.jpg

杨德全 摄

5.jpg

张铭哲 摄

  非防洪工程的设计颇见巧思。在左岸滩区打造的三块湿地,形成“水下森林”涵养水源、滋养生灵。沿河两岸,乔木挺立,灌木丛生,共同编织起多层次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河道的自净与涵养能力。亲水栈道、市民广场、足球场等设施点缀其间,一条占地97公顷的滨水景观带逐渐成形。


  同样用“鱼嘴”来“调控水量”。在湿地上游修建拦水堰与引水闸,非汛期时将大部分水量分流至湿地;汛期时,若洪峰流量低于5年一遇标准,引水闸将洪水分流至河道整理区域,保障左岸滩区设施安全;洪峰流量高于5年一遇标准时,开启引水闸,让左岸滩区与河道整理区域共同过流。


  灌溉能力更为惊艳。在彰武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求得水田湿地效应。通过规划建设敷设输水管线35公里及输水矩形槽126公里,引水入田保障水田用水需求。

 “将防洪工程、治沙之策、景观提升、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多重目标融会贯通,柳河的治理,就是我们彰武人心目中的‘都江堰’工程。”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庄文新说。


  “三生”共融 涅槃重生


  站在柳河观景台远眺,好一幅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动人画卷。


  生产方式正在田间地头掀起绿色革命。在大冷镇的“旱改水”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谁能想到,此前这里是风沙肆虐、种植产出比低的贫瘠之地?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的吴百灵算过一笔账:“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亩种植效益比过去增加了千元左右。”通过引闹德海水库水源,高标准建设水田,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柳河沿岸1225户3907口人因此受益。


  改变的不只是田野,还有生活场景的诗意回归。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长廊,已成为彰武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要件。


  “以前河边光秃秃的,风沙大,谁愿意来?现在大变样了,有水有树有花,晚饭后全家来散步,心里头别提多舒坦了。”家住柳河岸边的房希志,道出了无数彰武人的心声。这条河重新流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流进了他们的心里,实实在在提升了沿岸居民的幸福感。


  柳河沿岸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成为彰武县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巨龙湖风景区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依托柳河湿地生态资源与沙泉鱼宴特色餐饮,已形成“观柳河鸿雁、品沙泉鱼宴”特色文旅品牌。通过“季节性景观+特色美食+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仅今年3月、4月“柳河鸿雁”观鸟季摄影爱好者和游人就多达1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彰武全域接待旅游人数达70万人次。


  生态系统的修复还在创造意外惊喜。基于目前彰武城区的发展框架,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和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向南、向西发展势在必行,柳河生态治理的实施和101线的改移,有效提升了西南城区的发展潜力,为下一步城市发展规划留足了绿化美化空间。


  柳河已从沙源变成清波,通过系统治理,这一渠清流的价值,得以被更深地挖掘打造,它正带着两岸百姓的希望,朝着更清澈、更丰盈的未来缓缓流淌。


7.jpg

杨德权 摄

作者:田甜 辽宁日报记者 李越 张铭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