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寻找成长的密码(关耀婷)

  记得那是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俏皮地穿过教室的窗棂,在黑板上晕染出一片柔和的金色光影。小林的座位空荡荡的,这已经是他一周内第三次迟到了。身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心里清楚,这个年纪的孩子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未来的转折点。


  课后,我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小林,而是和声细语地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原来,这个数学成绩一向优异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被负面情绪紧紧裹挟。他的作业本上,曾经整齐有序的解题步骤变得杂乱无章,考试成绩也如坐滑梯般直线下降。看到他的状态,我不禁想起上一届的一名学生,那个同样因家庭变故一度自暴自弃的孩子,好在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下,逐渐找回自信,最终成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这些经历让我越发坚信,数学绝非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它更是培育逻辑思维、塑造健全人格的有力工具。


  于是,我开始在数学教学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讲解函数图像时,我会告诉学生们:人生恰似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教授概率知识时,我引导他们思索: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决定,会影响未来的走向。我将小林的座位做了调整,让积极向上的同学围绕在他身旁;鼓励他加入数学兴趣小组,期望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重获成就感;课堂上,我特意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在之后的日子里,小林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业本上的解题步骤也再度变得清晰、工整。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找回了曾经积极阳光的自己。他不仅在学习上劲头十足,还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看到小林的转变,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是教育力量的体现。


  一次月考结束后,小林主动来找我,认真地说:“老师,我发现数学题和人生难题很像,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解决。”他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在这个平凡的小乡村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细微却又意义非凡的故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或许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这些点滴关怀,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教育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它能如春雨润物般,悄然无声地滋养每一颗年轻的心灵。我们正用爱心和耐心,编织着一个个温暖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一定会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里最宝贵的回忆。就像圆周率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关耀.jpg

关耀婷,后新秋九年制学校教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