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东 《阜新日报》记者 刘丹
主人公简介:
杨星,男,1979年生于彰武县苇子沟镇三道沟村,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2015年入党,2018年任村治保主任,2020年6月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2022年4月27日在工作中突发疾病病故。2022年6月,杨星同志被中共阜新市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彰武县苇子沟镇三道沟村是一个拥有3个自然屯、500余户村民、1400多口人的山村。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三道沟村底子薄,发展慢,是全镇村集体经济最差的一个村。近几年,特别是2020年村“两委”换届,杨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之后,村里各个方面发生显著改变,全村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奔向新目标的时侯,一个噩耗传来……
4月27日下午3点多钟,为了集中入户给行动不便人群接种疫苗,杨星驾车从镇卫生院接上医护人员回村路上,突发疾病,倒在了方向盘上。就在他倒下前的最后一刻,依然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脚刹车,汽车稳稳停了下来,保住了车上另外3名同志的生命。
当天晚上,三道沟村家家户户没有熄灯,村民们整夜无眠,村里几个微信信息群里更是鸦雀无声……人们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面对这一突发的噩耗,奔涌的情感伴着撕心裂肺的痛楚化作一句心底的呼唤:“星儿,你回来吧!我们想你!”
身先士卒: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转作风
“回想当初,组织上推荐他作为村支书候选人的时候,我内心是不愿意的,他起初也没那心思。因为村里的情况大伙都清楚,家底薄,困难多,操心事太多,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另外,我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俩就想趁着年轻多挣钱,把家里的日子过好,所以包了很多地,还养了一辆校车。”杨星的妻子张金玲讲,后来是身为老共产党员的公公、婆婆再三做杨星的思想工作,从全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讲,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讲,“后来,我俩都觉得老人讲得有道理,最后下了决心。”
“穷村的书记不好当,也没人愿意当,当时村里的党员当中,老龄化严重,想找一个合适的带头人很难很难。”杨星的老父亲杨忠成是一名69岁老党员,也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他说,“一夜之间成为一名村里的带头人,可以说,杨星的各个方面都有差距,他感觉压力很大。”
在杨星的办公桌抽屉里,记者发现一本《党员应知应会200条》,红色封面上的字迹已经褪色,看得出是经常携带和翻阅导致的。翻开一看,里面不仅有多处用笔划过的痕迹,还有很多处重点折页。
2020年秋,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参加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之后,杨星在学习笔记上郑重写下感言:“彰武治沙精神代代传承。要做一名像刘斌、董福财那样的好干部;要做一名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带头人。”
村党支部支委杨松是一位“90后”女孩,也是杨星的堂妹。她讲,自从杨星担任村支书之后,他经常看到他抽空翻阅各种党务类书籍,手机里的《学习强国》等软件,更是他不离手的学习内容。“我从小跟在哥哥屁股后边长大,特别了解他……他当上支部书记后真是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就拿学习这一样来说,挤出各种时间,利用各种机会学党务。从前他也刷抖音之类的,后来手机里全是党建类和乡村建设类的资料,还经常和我探讨村里的党建工作如何开展。他讲得最多的,就是要从党建工作抓起,作为总突破口,强班子,带队伍,这样村子的长远发展才有希望。”
“杨星的学习态度是如饥似渴,而且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带着问题和思考的。”苇子沟镇党委副书记于辉讲,全镇的村干部当中,杨星是到镇机关次数最多的,经常来,经常到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坐一坐,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流、学习,求得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近两年的工作交流,他和杨星成为了好朋友。“起初,一到我夜里值班的时候就能看见他,后来知道他是有意来的,就想多聊聊。最初的时候,可以说他在各个方面都不熟悉,不太懂,两年的进步和变化简直是惊人的。进入角色、自我成长特别快。”
对杨星的学习劲头体会更深的,还有苇子沟镇副镇长汤艳辉,苇子沟镇办公室主任、三道沟村包村干部邵会成,苇子沟镇农科站站长、三道沟村包村干部田俊全。杨星接触他们的机会更多,交流的机会更多。他们对杨星渴望学习提升的体会更深,对杨星的变化也感受到更加明显。
“杨星个人思想、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上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村里党建工作以及全村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大家更是感同身受。” 于辉介绍,自从杨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以来,三道沟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得深入扎实,学习风气格外浓厚,村“两委”、党员队伍更加团结,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显现。同时,又吸收了两名年轻的预备党员,让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
党支部的活力显现,核心作用加强,整个村的各项工作开始渐渐好转。
一心为民:他成为村民离不开的主心骨
2021年9月20日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降临彰武。午夜,伴着电闪雷鸣,雨越下越大,原本就四面环山、地势低洼的三道沟村,路面以及村民院子里的积水越来越深,最洼、最险地段已经没膝,齐腰。此时,一个人身披雨衣,艰难地行进在村里的小路上。
这个人就是杨星。他不顾母亲的担心和叮嘱,一定要冒雨到村里四处排查,特别是村里有几户地势低洼的民房,更让他放心不下。
果然,村民李国友家亮着灯。杨星进屋一看,只见李国友家的东侧房山墙在暴雨冲刷下已经倒塌,一家人正急得不知所措。在杨星的劝说和帮助下,一家人迅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村部。事后,在村党支部的积极争取下,李国友家的住房被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中,彻底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如今,一回想起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国友就禁不住热泪盈眶。“是星儿这样的好干部啊,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村民李国会年老多病,儿子外出多年一直不回,经济困难,又无人照顾。两年前,老人一病不起,是杨星主动送他住进了医院并支付了所有费用。出院后,老人不能自理,杨星又多方协调,自掏腰包,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直至一年后老人去世。
“星儿这孩子,打小品行就好,还当过中学里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是家里原因耽误了,没有读高中、上大学。当上支部书记之后,那真是一个心眼儿地为全村人着想!”提起杨星关心群众、一心为民的故事,今年68岁老党员陈文激动得话语哽咽。他说,村里的老党员多,年龄大,个人困难较多。杨星千方百计帮助老党员解决生活困难,时时送去关心关爱。他去年一场大病花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连春播的种子化肥都买不上了。为了不耽误农时,是杨星主动担保,替他家赊欠农资,并帮忙种上了地。
村里的经管员娄学新介绍,三道沟村的账本里有一个“特点”,没有“车工”和“招待费”。“就因为咱村家底穷,所以杨星上任后就主动用自己的私家车接待所有公务,所有事都是用他的私家车,从没提起一分钱的事……村干部看他这样做,也都主动为村里着想,每天上班自己带午饭。有时开会过了饭时,大家就吃杨星书记个人掏钱给大家买的大碗面。”
疫情袭来,村里的工作变得更忙更累,杨星体谅村干部们的辛苦付出,事事冲在前。卡点值守,他始终不离一线,村里年轻力壮的党员干部少,他值班,尤其是值夜班的次数最多。首针接种疫苗时,村民的认识存在误区,接种人数少,杨星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打消大家的顾虑,全村疫苗接种率达到92.6%,成为全镇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