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历史的长河,中医药智慧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了照亮人类健康之路的璀璨银河。伴随着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不断彰显,中医药在民间乃至世界医学界舞台熠熠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也在日益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政策的东风下,基层公立中医院发展方式也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转变。
彰武县中医医院开放床位300张。现有职工312人,医院承担着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更承载着传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2019年至2024年,医院门诊量增长171%,医院业务收入增长208%,医院收支盈余,负债率下降,门诊中药使用率由2%增长至58%、住院中药使用率由12%增长至51%,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由10%增长至47%。
不破不立 大破大立
把脉问诊 对症下药
2019年以来,医院领导班子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反复调研医院的“症结”,亲自为医院“把脉问诊”,为医院制定一对一的改革方案。自此,医院走上了精细化管理、全面提质增效、酬薪制度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同时,医院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医道路。
2021年县域医共体成立,通过解读与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彰武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院班子认识到:中医院在医共体建设中,要坚持中医药方向,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常见病以及疑难杂病中的优势、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预后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向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带动乡镇中医药发展。总而言之,在县域医共体中,县医院做的是高度、是精度,是可以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尖端医疗技术的提升与强大;中医院做的是特色、是补充,要做百姓认可的中医药疗效,发力点应该在做好慢病诊疗、中医优势病种及中西医结合前后端诊疗链条的完善上。为此,医院对临床科室重新规划定位、明确科室发展目标——首先做强中医药标杆精品科室康复科,目前科室中医药使用率99%,域外患者就诊率47%;要求肛肠科“积极学习不断更新手术技术,去伪存真,先中后西,守住中医底色”。目前科室已经顺利完成人员新老交替,科室稳步发展,完成了县域内绝大部分肛肠手术任务;要求脾胃病科在实施中医药治疗同时完善疾病诊疗链条,开展胃肠镜诊治技术;扶持骨伤科,中西医协同攻关脊柱、关节疾病、糖尿病足坏疽保肢等技术、形成技术特色等。目前康复科已经打造成名符其实的辽宁省区域性康复中心。康复中心的标杆效应在院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发挥了榜样作用。
精细管理 提质增效
业财融合 可持续发展
医院高度重视医院的财务信息与业务开展的高度融合。中医院2019年开始全成本核算;2021年将成本核算纳入到绩效考核管理当中,实现了成本与个人收入的关联,极大地控制了成本的增长。2023年相比上年同期在收入增长37%的情况下,支出仅增长13%,从而实现了当年的扭亏为盈。2024年医院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正在进行中。2024年9月财务报表显示,医院负债率已经下降10%。
2020年初,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对全院所有药品、耗材、后勤物资、收费项目等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整理。2021年医院建立二级库,实现了耗材和药品入销存、特殊医保提示、项目内涵、基本药物提示等全链条信息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可抓取各项指标数据,以大数据方法对病种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从定性到定量评价,并定期公布,形成全院上下关注数据、关注管理成果的良好氛围。
药品耗材增幅如何控制?早在医保实行集采之前2020年,中医院已经通过药事委员会自行剔除了86种院内原来存在的高价药、辅助药、营养药等重点监控药品;医院后勤物资均在网上平台采购,价格低廉且公开透明;设备采购必须由临床提请,经调研论证、形成经济分析报告后,上会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设备购置金额实行全成本核算入科室成本,与个人绩效收入挂钩。
改善体验 满足群众
“一站式”服务 只跑一次
2022年,医院成立患者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看病群众“只跑一次”。整合便民服务、志愿者服务、导医服务、分诊咨询、预约挂号、查询服务等一站式、一体化服务;落实导医导诊“首见首问负责制”。增加自助挂号机,开通网上预约挂号服务,现场挂号同时开通,确保每一位来院患者就诊需求,联动式提供服务助力。同时,院班子要求行管后勤工作真正围着临床转,临床围着患者转,所有医护技职工询问行管后勤人员事项,也要实行首见首问负责制,不得推诿扯皮等,最终达到让患者享受到系统、高效、精准、便捷、综合的诊疗服务。